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极具讨论性的谜团——

邬思道明明答应了雍正,要在李卫的身边“半隐”。可为何过了没多久,在田文镜清查山西藩库一案时,邬思道却以帮田文镜打赢跟诺敏的那场官司为条件,提出要到田文镜的府上当幕僚,并且一开口就索要年薪8000两的天价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邬思道觉得跟在田文镜的身边更有“钱途”,还是认为待在田文镜的身边更加安全?

显然都不是!

那么,邬思道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个谜团背后的隐情。

诡异:年薪8000两

雍正继位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整顿各省的藩库亏空。

为了彰显势在必行的决心,雍正决定从亏空最多的第一大省山西做起,来为其他省份立个榜样。

在隆科多的举荐下,雍正破格起用了诺敏为山西巡抚。而诺敏为了给隆科多争气,更为了讨雍正欢心,一上任就上书承诺在一年内填补亏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见诺敏有如此大的决心,大喜的雍正当即将诺敏的奏折明发各省,想以此来刺激各省督抚,推动填补亏空的整体进度。

然而,雍正这一举动,最先刺激到的人却不是各省督抚,反倒是举荐诺敏的隆科多。

十几年的亏空,在两年期限内完成已属不易,要在一年内完成,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对此,隆科多心知肚明。

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禄位,更为了不在雍正心里减分,自以为深通圣意的隆科多给山西出了一个借银填补亏空的馊主意。

就这样,一场由山西297名官员联合欺瞒朝廷的藩库作假案,拉开了帷幕。

在隆科多的授意下,诺敏不到半年就完成了这项任务,龙心大悦的雍正特意亲笔题写了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送给诺敏。

至于此事最终如何收场,其实诺敏也早就留好了后手。

在他以巡抚的名义向民间暂借银两之时,就已下令山西各级官员向属地百姓加收赋税,也就是说,只要拖上一段时间,加收的赋税就可逐步替换掉弄虚作假的那部分亏空。

可谁曾想,在此期间被恰好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察觉到了的问题,随后一封密折奏报了雍正,紧接着雍正委任田文镜为钦差,彻查山西藩库一事。

有勇无谋的田文镜,一接到雍正的旨意,就跟诺敏撕破了脸。

可一番彻查下来,田文镜却傻了眼,亏空的300万两白银就放在藩库里分文不差。而诺敏一见田文镜根本就没查到点上,立马反咬一口向雍正状告了田文镜。

在此僵持之际,邬思道和李卫突然出现在田文镜的面前。

双方见面略一寒暄,李卫就直奔主题:

“告诉你吧,我们这位邬先生,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奇计百出,无言不中,有什么难题但同问他,包你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转败为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文镜虽然无谋,却并非没有脑子。

听了这一番对邬思道的夸耀,便清楚了眼前这位邬先生,就是前来为他出谋划策的。

正苦于不知从何处着手才能打破僵局的田文镜,当即起身表示“愿闻其详”。

见铺垫已到位,李卫立马特意补充道:

“我还忘告诉你了,我们这位邬先生,他是这个,他是绍兴人,绍兴人知道吧,是要论价钱出主意的。多大的事呢,就出多高的价钱。你这事得值多少钱?”

听了李卫略带调侃的话,急于弄清真相的田文镜表示:

“但能使田某弄清楚,山西这件大案的内幕,向朝廷有个交待,要什么邬先生尽管直言。”

见时机已经成熟,邬思道这才缓缓提出了他的要求:

“其实邬某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奢求,就是想找一个靠山安度晚年,田大人是皇上在浅邸时就赏识的旧臣,鹏程万里前途不可限量啊。邬某但求能到田大人的幕府,找一口饭吃,于愿已足了。田大人若是到了哪省做了巡抚,每年给我八千两银子的幕酬就行!答应了这个数,我帮你田大人打赢这场官司。”

注意,正是邬思道的这段话,暴露了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某种隐情——

要知道,若邬思道只是想找一个靠山安度晚年,那么李卫才是他的最佳人选。

而要论前途的话,从11岁就跟在雍正身边的李卫,自然比田文镜更有前途,尤其是在此之前,邬思道已经意识到李卫即将接任巡抚。

由此来看,邬思道口中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便邬思道是在李卫的身边呆腻了,想换一个“风景”看看,那也不该一开口就要年薪8000两的天价工资。

要知道田文镜又不是什么贪官污吏,这8000两的薪酬对于田文镜来说,就是强人所难。

这也就是为何听了邬思道的要求,田文镜会难以置信地看向李卫的原因。

但最终,田文镜碍于当前的形势,也碍于李卫的面子,还是应下了邬思道的要求。而李卫见邬思道竟当着他的面“跳槽”,不仅没有不满,反倒流露出了乐见其成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命:指点年羹尧

田文镜答应给邬思道年薪8000两的工资后,邬思道立马出手,帮田文镜打赢了那场跟诺敏的官司。

不久之后,田文镜顺利升任河南巡抚,而邬思道也成功来到田文镜的身边。

在这期间,西北战事爆发,为平定西北战乱,在老十三的力挺下,雍正特封年羹尧为节制四省的征西大将军,统管23万兵马。

正如邬思道曾说过的那样,西北打仗,打的不是兵马,而是粮草。而这23万兵马,每月所需的军饷就高达700万两。

为了保证粮草的供给,雍正下令西北各省按月分批向年羹尧供应粮草。

可那些年山西大旱,黄河、淮河又接连发大水,以致那几个省份按期足额押送粮草的压力很大,在这其中就包括田文镜主政的河南。

而年羹尧不知是有意针对田文镜,还是河南恰好撞上了枪口。

在一次押运粮草中,河南粮道偶遇山洪爆发,导致送粮延误了一日。就因此,这位三品粮道被年羹尧当场军法处置给砍了头。

此事发生后,朝野对年羹尧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本来对年羹尧包围青海后,迟迟不与叛军决战,朝野上下就有些微词。

此时,消极怠战的年羹尧,竟不请示朝廷就处置了地方官员,那些本就对雍正任用年羹尧为大将军不满的人,又岂能不趁机发难。

而年羹尧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清楚绝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否则,别说他难以交差,到了最后雍正都难以收场。

为此,本着“能多捞点是一点”的心,年羹尧下令要求各省提前押送下个月的粮草,随后便派探子去寻找叛军的主力,准备决一死战。

可当年羹尧终于打算与叛军决战了,叛军却好像在青海凭空消失了。

而此时,田文镜那边也遇到了两个棘手难题——

一是,受灾的河南勉强才筹粮5000石,照约定的20000石,还差15000石;

二是,因上一次粮道押送粮草被杀,这一次更没有人敢担当此任。

就在田文镜在前堂一筹莫展之时,邬思道缓缓从后堂走了出来。

一见邬思道,田文镜气不打一处来地说道:

“邬先生,八千两银子一年的幕酬,你不干事也就算了,你不要再给我添乱子了。”

从田文镜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邬思道到田文镜的身边后,就没有尽到幕僚的义务,一直在“吃空饷”。

那么,这一次邬思道站出来要干什么呢?

“东翁,邬某今天就是冲着这八千两银子的幕酬来的,我在后堂已经听到,军粮数目不够,没有人敢去押运,邬某替你走一趟如何?”

随后,邬思道更是夸下海口,说由他去送粮草不仅不会被年羹尧追责,还能让年羹尧免去剩下那15000石。

一听邬思道主动请缨去押送粮草,田文镜当场就笑开了花。

而邬思道临走前,向田文镜提出一个要求:

“不过呀,今年上半年你还欠着我二千两的幕酬,回来的时候还望付清呐。”

等邬思道将粮草押送到西北,年羹尧一见押粮官竟是邬思道,果然没有追究缺少粮草的事。而邬思道一见年羹尧,简单寒暄过后,立马明知故问地说道:

“亮工啊,你应该知道,如果这一仗你打不好,或者劳师糜众,找不到叛军决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被戳到痛处的年羹尧,缓缓说道:

“我知道,就连皇上的位置都坐不稳了。”

见年羹尧也清楚其中的轻重,邬思道继续说道:

“为了你能在西北平定叛军,皇上已经把国库都掏空了,而且还得罪了普天下的官员,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你,只等你一失败,外患内忧就将一齐爆发。”

其实到此,邬思道这一次主动请缨押送粮草的目的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他并不是要替田文镜解筹粮押粮之忧,而是来帮年羹尧解找不到叛军之困的。

而之所以邬思道要帮年羹尧,并不是他念及二人的旧情;正如邬思道在方才那段话里提到的那样,他是透过西北战事的僵局,看出了雍正当前所处的困境。

其实这就是当年那招“隔山拜佛”的变式。

只不过,当年邬思道使用这招是为了帮雍正继位,用弘历向康熙卖好;而此时他再次使用这招,却是用年羹尧来向雍正卖好,而目的却是为了自救。

可能有人会问:

这与邬思道离开李卫到田文镜身边,以及索要年薪8000两一事,有什么关联呢?你总不会说,早在那时邬思道就算出了年羹尧会有今日的西北之困吧?

当然,邬思道自然算不出年羹尧会面临西北之困,但邬思道相助年羹尧的这件事,却与前两件事有密切的关联。

真相:逃之夭夭

在邬思道的帮助下,年羹尧成功平定了西北的战乱。雍正收到捷报,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平稳地着陆。

当年,康熙去世时留下了两大遗愿——

其一,平定西北;

其二,刷新吏治,纠正时弊。

西北平定之后,先帝的遗愿,雍正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雍正便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推行新政上。

为了将新政顺利地推行下去,雍正下令叫江苏巡抚李卫率先试行“摊丁入亩”,叫河南巡抚田文镜率先试行“官绅一体当差”。

随后,雍正得知河南可能会有黄患发生,于是决定亲自去河南视察夏讯的防务,顺带暗访一下江苏和河南新政试行的情况。

就在雍正外出视察的消息通过邸报传至各省之时,邬思道却跟田文镜因欠薪一事,彻底闹翻了——

田文镜:“你狂什么?你以为你是李卫介绍的,我就不敢开销了你?你要想安生在我这儿做事,和那几位先生一样……每月二十五两筹银,我一个也不少你的。我这池子就这么深,别说八千两一年,五千两我也是没有的。我是个穷官清官,也不打算当富官做个赃官。”

听了田文镜一通连敲带打的话,邬思道丝毫不动气,缓缓拿出收据,说道:

“我不是讨债,我是讨工钱。去年的幕酬,你还欠了我二千两,说好了到西北运了粮草回来就付,结果没给。今年上半年的幕酬该付四千,你却只给了二千两,现在上半年就快过去了,眼看黄河就要发大水了,弄得不好,邬某这四千两幕酬,被黄河一场大水卷了去,东翁啊,你叫我喝黄泥汤啊?”

听了邬思道的话,田文镜并不狡辩,只是强调他暂时手里确实没钱。殊不知,邬思道在提这件事时,就已经盯上了田文镜刚入账的5000两火耗银子。

见邬思道不依不饶,言语愈发尖酸刻薄,田文镜一怒之下叫来手下:

“带他去账房,从昨天那五千两银子里,给他付四千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而听了田文镜的话,邬思道当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东翁啊,这可是你让我走的啊。”

见田文镜没有回应,邬思道立马面带笑容离开了,而田文镜也没想到邬思道竟真的走了。至此,邬思道终于逃出了雍正的视野,彻底结束了随时会被雍正灭口的日子……

此时,我们再来看当初邬思道为何要离开李卫去给田文镜当幕僚,并且一开口就要年薪8000两的工资,就会发现,其实当时邬思道那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就是为了眼下这一幕所做的准备——

邬思道难道不清楚,田文镜根本拿不出年薪8000两来养他这条大鱼吗?

自然清楚!

也就是说,当时邬思道在提这个要求时,就知道田文镜必然会拖欠他的薪酬,到时他就可以伺机与田文镜翻脸,好让田文镜撵他离开。

这才是邬思道为何向田文镜索要年薪8000两的真相。

而之所以邬思道要离开李卫到田文镜的身边,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李卫清楚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内情,在某种程度上,李卫还是雍正用来看着邬思道的一个眼线;而田文镜却并不清楚这其中的隐情,这也是田文镜并不尊重邬思道的原因。

正因如此,当雍正微服到河南,向田文镜提出要见邬思道时,田文镜会露出一脸震惊的表情。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雍正竟然认识邬思道。

而邬思道选择到田文镜的身边,就是瞧准了这一点。

同时,他离开李卫,也只有到田文镜的身边,雍正才不会起疑。毕竟当初雍正之所以会饶邬思道一命,就是因为邬思道答应雍正,会在雍正心腹的身边“半隐”。

当我们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邬思道为何要赶在雍正到河南之前,急着与田文镜闹翻了脸。因为邬思道清楚,等雍正和田文镜见了面,他也就再没有机会离开了。

此时,有人可能会问:

即便邬思道跑了,难道雍正就不能下令追杀吗?

不会!

而这就是当时邬思道为何要帮年羹尧找出叛军主力的原因,他就是希望用那份功劳,来向雍正换取自由。

还可能有人会问:

既然李卫清楚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内情,那为什么当时李卫还敢放邬思道去田文镜的身边呢?

其实,这也是剧中李卫所做的唯一一件欺瞒雍正的事——

在李卫晋升江苏巡抚面圣述职时,雍正无意间问道:

“听说邬先生,想到田文镜的幕府里去,有这回事吗?”

见雍正连如此细节都一清二楚,李卫当即露出了恐慌的神情,随后解释道:

“这是奴才们路过山西,跟田文镜说的一句玩笑话。”

幸好邬思道要去的地方是田文镜那里,所以并没有引起雍正的怀疑。同时,当时邬思道也为清查山西藩库作假案一事出了大力,雍正这才默许了这件事。

而李卫之所以冒着得罪雍正的风险,将邬思道引见给田文镜,并非是不清楚邬思道的打算,而是为了报恩——

毕竟,当年他还是四品粮道时,雍正拿“高福之死”来试探他,邬思道也背着雍正给他提了醒。

毕竟,对于小乞丐出身的他来说,所谓的亲人,就是他在潜邸里认识的那些人……

  •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