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
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享年65岁,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下面复习王安石的《梅花》,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身居简陋,孤芳自开。
不畏寒,不从众,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望去,一片纯净洁白,但我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
因为,只有梅花才会有这种清幽的香气,淡淡的,轻轻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远远地随风而来。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书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
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王安石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这首诗。

王安石这首《梅花》是一首咏物五言绝句。
描写了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梅拟人,凌寒独开,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高贵;同时,凸显了梅花的幽香,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其实也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王安石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自我、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很有深致,耐人寻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相当精妙,颇有滋味。
在语言上,这两句明白如话,没有深奥的地方。
但在意境上,却有一种留白悠长的味道。
“暗香”两字,乃是梅的美好的具象化。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本身很美很白,但是却不能给别人送去幽香。
梅,“四君子”之一,是古代文人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精神象征的意象。
立在僻静处,甚至是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