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五代十国,是一个充满随机应变的时代,也是一个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在这样一个混乱多变的年代,有一个人引领着一场又一场变乱——郭威。他从一个后汉朝的心腹将领,一步步蜕变为夺得天下的君主。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君主的猜忌心态和臣子的造反行为可谓是在所难免。

一、刘氏江山岌岌可危:

后汉这个小小的江山,从一开始便不是很牢靠。刘知远这个勉强算的上开国皇帝的君主,很遗憾死在儿子朱温手上。他死的太早,来不及把国家建立牢固。这个重担便落到了儿子刘承佑的肩上。

刘承佑作为后汉的第二代皇帝,可谓是担当不起。他年轻气盛,又缺乏经验,很难服众。每每开朝议事,刘承佑都要先过问重臣郭威的意见,然后才敢做主。刘承佑继位之初,朝野上下都不看好他。因为他年纪轻轻,又没有父亲刘知远的威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中的老臣都不太拿他当回事,刘承佑发号施令时,他们总是装作左右为难的样子。有时刘承佑下达重要命令,下面的官员也敢拖延着不去执行。刘承佑暗中很不满这种情况,但又无可奈何。他每每想要严惩不听命的官员时,总担心引发朝野不安。

刘承佑继位之初,整个后汉国家内部动荡不堪,刘氏皇朝的江山岌岌可危。首先,刘承佑刚继位时年仅十六岁,根据礼法他需要太后临朝称制。而且他生来个性急躁,没有政治家的风度。朝堂上刘承佑好大喜功,动辄决断机务,引起朝野非议。宰相纷纷以皇帝未成年为由,拒不执行其命令。刘承佑暗中怀恨在心,渐渐产生弑君夺权之心。

其次,外藩镇守使见朝中内乱,各怀异心。刘氏的实力大不如前,而藩镇则拥重兵,难以约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力日衰。种种迹象表明,刘氏皇朝已经名存实亡,山穷水尽之际,辅佐刘知远建国的功臣郭威实为后汉的唯一支柱。

二、君王忌惮心腹之患:

郭威是后汉的栋梁之才,对刘氏江山忠心耿耿。但他渐渐掌握了极大的实权,甚至连皇帝刘承佑都要先问他才敢作主。这让刘承佑渐生疑心,担心郭威谋反。刘承佑开始在朝堂上刁难郭威,想打压他的势力。可惜刘承佑手段太嫩,反把郭威逼急了。刘承佑为人多疑,害怕郭威造反。于是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派人将郭威全家老小悉数杀害。

刘承佑看着郭威权力越来越大,心里极度忌惮。他担心郭威会像历史上许多权臣一样,篡夺皇权。有些朝中老臣也经常暗示刘承佑,说郭威不可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久而久之,刘承佑对郭威产生了极大的猜忌之心。他认为郭威已经成为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刘承佑于是决定在郭威外出作战时暗中除去他,以绝后患。但刘承佑行事过于仓促,没有料到郭威也早有防备之心。

刘承佑继位后,郭威辅政有方,深得民心。而刘承佑则沉迷酒色,冷落政事,江山日趋衰败。刘承佑心怀忌惮之心,但又难以公开对抗郭威。有一日,刘承佑与左右侍臣微服离宫,想亲自了解民情。他受到百姓们的崇敬,这更加深了他对郭威的忌恨。

刘承佑认定郭威在故意压制自己,夺去民心。于是他决心除去郭威这个心腹大患。刘承佑暗中指使亲信李弘京趁郭威外出时行刺,夺其兵权。然而这一行径适得其反,让郭威认清了刘承佑的恶意,促使他起兵造反。

三、心腹难保真心向君:

刘承佑派出心腹李弘京前去暗杀郭威。然而人心难测,李弘京并非忠心之人。一见郭威便把刘承佑的计划全盘托出,向郭威告发刘承佑要置他于死地。刘承佑本以为李弘京心腹之臣,定可成事。哪知李弘京临阵脱逃,反倒把刘承佑的阴谋告诉了郭威。

原来,李弘京表面上对刘承佑忠心耿耿,暗地里却早就怀有异心。他见刘承佑多有疑心猜忌之举,暗自担忧自己也会遭饮刀。所以一遇到郭威,便把刘承佑的计划全盘托出,希望借此投靠郭威,保全性命。这一刻,刘承佑才发现自己选错了心腹,这一次暗算又失败了。

刘承佑派李弘京暗杀郭威,原本确信李弘京会成事。哪知李弘京临阵逃脱,这出乎刘承佑的意料。原来,李弘京是奸细之徒,被刘承佑重用后心生骄纵。

他见刘承佑多疑猜忌,担心某天自己也会遭殃,所以暗中结交朝野豪杰,准备借机另立山头自保。这次刘承佑派他刺杀郭威,正好提供了投靠郭威的机会。李弘京临阵反水,让刘承佑这一场算计再次失败。刘承佑误信奸佞小人,反遭其害,可见选拔心腹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郭威深知,要对抗皇权并非易事。但放任刘承佑置自己于死地也绝非上策。在纠结反复之际,郭威终于决定采取行动,他将以谋反的形式还以颜色。郭威运筹帷幄之中,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伪造了一道圣旨,声称刘承佑要杀光部下。如此一来,军心立即动摇。郭威趁机带兵杀入京城,轻而易举地赢得战斗。刘承佑不敌被杀,郭威夺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