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这几天刷屏的热点,莫过于杭州、西安,这两个新一线城市楼市的全面取消限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一假期的时候,还跟大家聊了4月最后一天的政治局会议。

其中对房地产的原话是: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提炼概括一下就是:消化存量、优化增量。

那么要如何做呢?

当时也给大家解读过,现在能看到很明确的救市措施、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政策端:陆续“放宽限购”。

不断放宽大城市的限购条件,吸引大家去买,甚至给出买房送户口的福利。

中国新闻报道也说了:决策层定调之后,资本市场的地产股迎来久违的上涨,一批城市又一次集中发布楼市新政,特别是一线城市进一步放松限购,意在刺激低迷的需求。

如果“放宽限购”,也刺激不了的话,怎么办?

没关系,还有后招。

这就是另一条腿,发力在行动端:着重推动“以旧换新”。

现在能看到一个很明显趋势:地方下场,纷纷加码“以旧换新”。

比如,这边4月1号,《郑州市促进房产市场“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试行)》发布。

郑州立下了10000套“以旧换新”的全年目标。

那边4月2号,江苏海安市也推出“以旧换新”的房票。

中国新闻网也报道了此事,

一位拿到这房票的业主接受采访说:

自己116㎡的老房子,评估拿到了巨款132万,刚好给新房做了首付,余下的131万,就做了一个20年的贷款。

用116㎡的老房子,置换了一套236㎡的新房,真的很香啊!

现在这两条腿,力度猛一点的,是“放宽限购”。

随着杭州、西安全面取消限购,截止到5月9日,全国只剩下六个地方,北上广深、天津和海南,存在部分限购。

其中,海南有两个城市,三亚和海口,还是限购的。

除此之外,全国其他地方都取消限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以旧换新”这条腿,还是刚起步。

我去看了其他地方现在“以旧换新”的力度,大多都是拿出一百套、两百套这种量级的置换房源。

像郑州这种拿出一万套的,实属罕见。

这说明了什么?郑州的存量房太多了呗~

总的来说,这次杭州、西安宣布全面取消限购,其实是顺应4月政治局会议对于房地产的定调罢了。

不少小伙伴问我怎么看,观点还是之前讲到的,目前还没太多变化。

不过这期,更想聊聊其他国家是怎么救市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和美国,都经历过地产危机。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地产泡沫破裂、

美国在2007年,由房地产泡沫崩溃引发了次贷危机。

这里就不说日美两国地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方面在之前视频里,或多或少都给大家聊过。

主要来说说地产危机爆发后,这两国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西部证券的统计,从危机后房地产各项指标来看,有一个指标是非常突出的。

就是美日两国的出清节奏,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房价触底方面,以房地产爆发的时间点为T+0,

可以看到,两国房价的见底速度,是很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只用了T+4的时间,也就是4年的时间,美国房价就见底了。

日本用了T+19,也就是19年的时间,房价才见底。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

美国在见底后的第九年,房价就超过了2007年次贷危机前的水平了。

日本则是筑底后,房企长期处于低迷。

直到2022年,才有较大恢复,但仅恢复到危机前的70%左右。

再来看看地产投资方面:

美国地产投资在危机后第三年,就见底后回升,然后一直上升,花了10年时间,又超过了危机前的峰值。

日本地产投资则是在危机后第二年就见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日本的这个见底,是个假见底。

从危机爆发开始,至少发生了五次见底。

到了第19年,才算真的见底。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美国走出地产危机的时间短,而日本则花了二三十年呢?

这主要是各自选择处理危机的模式不同:

美国采取的是“长痛不如短痛”的思路。

日本则选择了“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与次贷相关的结构化产品遭到抛售,并扩散到各类结构产品。

金融机构一下子就出来账面巨额亏损、进而蔓延至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这时候,美国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果断出手,长痛不如短痛。

前面说了,美国房价,用了4年时间就见底了。

那么在这四年时间,美国的金融机构经历了什么?

CNN统计的数据显示:

2008年,美国有25家银行倒闭,到2009年有140家银行倒闭;

中国基金报也说了,从2008年到2012年,美国共有465家银行倒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有:

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破产。

美国银行收购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

美国政府接管两家最大的住宅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

所以你看,相关金融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

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处理了银行系统的巨额坏账。

化解了风险,不良率下去了,完成债务基本出清。

接着来看日本的处置。

日本房地产是在1990年泡沫破裂的,对于地产带来的金融风险,日本政府持续推出金融援助政策,

举个例子来说,

期间日本政府推出“修正母体行方案”。

也就是对于造成的损失,提出由股东行和其他贷款行,来承担不良债权损失,并拿出财政资金6850亿日元。

这一举措,引起日本国民的强烈抗议。

在危机中,过度容忍不良债权,最终连银行也支撑不住了。

1995年日本银行业出现首次亏损、达到-3.7 万亿日元。

到2002年时,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攀升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处置不坚决,使得日本前后耗费了20余年的时间才完全走出房地产危机。

这点可以参考前面说到的日本房价用了19年,才实现见底。

当然了,日本经济的低迷,还叠加了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不足、制造业外流等供给侧因素的制约,使得恢复时间线比较漫长。

概括来讲,日本通过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使得经济重回正轨。

当然了,这背后的代价,就是低欲望社会的三十年。

日本人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去把房贷给还完。

不知道你们看过动画片《蜡笔小新》没有,小新的爸爸野原广志,常把“我还有32年房贷没付~”挂在嘴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蜡笔小新》是1990年开始连载的,正是危机爆发的时候。

按照小新爸爸说的32年房贷,从时间线上看:

32年后,就是2022年。

这正好对应了前文说的房价在2022年,是有较大恢复的一年。

用了30年的时间,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日本经济开始触底反弹。

最后概括一下:

日本对于房地产的思路,是以时间换空间,前后花了三十年,才算恢复了元气。

这期间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的居民部门。

美国则是长痛不如短痛,该破产的破产,该救助的救助。

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助重点,是在购房家庭,而不是在房地产企业。

通过减轻借款家庭还款压力、来减少房贷违约。

其主要方案,包括降低利率、将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削减贷款额度10%等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总的来说,楼市要起来,总得要有人让利。

问题是,就看是谁让利了。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