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百度原副总裁璩静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出格言论及离职一事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璩静在职场中的行为模式和她对待员工的方式,引发了我们对职场中“黑白配”现象的深入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司运营管理中,有一个基本的生存法则:你不让员工成为赚钱机器,老板怎么挣钱?因此,企业管理出现了“黑白脸”的现象。

其中,“黑脸”负责绩效考核,表情严肃,男性主管可能表现为一脸苦大仇深,而女性则可能与璩静的形象相似,剃着短发,显得干练且表情严厉——这样的表情让人联想到谁呢?有点像“灭绝师太”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团队中怨声载道时,“白脸”的老板会出面调解,表示理解并同情员工,声称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同时强调员工的可怜之处。很多人被这种套路所洗脑,对老板产生感恩之情,而将怨气都发泄到“黑脸”角色如璩静这样的人身上。结果自然是老板得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黑白配”的职场策略或管理方式并非现代公司的独创,它实际上深植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源远流长。

远古的尧舜时期就体现了这种“黑白配”的策略。尧作为“白脸”,以宽容仁爱的治理方式赢得民心;而他治下负责刑法的大臣皋陶(在姓氏中读作“yao”)则作为“黑脸”,以执法严明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年轻的苏轼在论述刑罚奖赏政策的政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巧妙地运用了尧和皋陶的典故。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描述了当有人犯下死罪时,皋陶三次主张处死,而尧则三次宽恕,使得天下人既畏惧皋陶执法的严格,又喜欢尧帝的宽容。这既体现了“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理念,更突显出尧作为一个好的君主、好的领导者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考官欧阳修看后大喜,但对这段内容不知道出自何典故。苏轼回答是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

苏轼于是说: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意思就是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出于何典故,就是按照今天想象应该是这样而已。欧阳修听后大笑不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的黑白搭配也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体现。李逵一手拿着斧头,嚷嚷着“不听我宋江哥哥的话,我一斧子砍了你这厮”。宋江则马上说:“你这黑厮速速退下,铁牛不得无礼。”

这样,宋江作为“白脸”,以仁德和智谋著称;而李逵则作为“黑脸”,以勇猛和忠诚闻名。这种“一黑一白”的搭配模式,既保证了团队的纪律和执行力,又避免了过度严苛导致的民怨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脸”角色往往不会有太好的下场。如宋江死之前还抓住黑旋风李逵当垫背的,让他喝毒酒,理由居然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英名。

这样的人如同中国历史上的酷吏,就像汉武帝时代的第一酷吏张汤,为老大赴汤蹈火,最终却被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深刻反映了在职场中扮演“黑脸”角色的人可能会遭遇的种种困境和潜在危险。因为在白脸的老板眼中,他们往往能够敬重对手,但并不会真正敬重扮演“黑脸”角色的下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职场中的“黑白配”策略,企业应强调宽严相济,应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和团队和谐,避免过度依赖“黑脸”角色执行严格任务。同时,为“黑脸”角色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