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系列大展的重要一环,“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以广东美术馆的当代艺术藏品为主体,联合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和个体,呈现变动、活跃且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文化艺术状态。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介绍,本次展览围绕两个思路展开:一是“城市链”,二是“南方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尹秀珍作品《可携带的城市》。

“湾区-中国-亚洲-全球”的南方视角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发展变迁就是城市化,既带来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城乡关系的变化。展览重点以大湾区城市群为切入点,又将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国内城市群纳入比照,观察全国文化、经济交汇中的当代艺术现象。

广东地处中国南方,是改革开放和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胡斌介绍,该展五个展厅中,有两个是湾区展厅,占比超过整体结构篇幅的三分之一。“风起南方,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南方,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南方。”胡斌表示,“湾区-中国-亚洲-全球”的南方视角的提出,打破了原来相对僵化的全球视野,带来不同作品和艺术实践的新的呈现。“视角的多样化,让广东某些艺术节点上可能被忽略的意义得到重新彰显。”

“纪实摄影在广东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

近年来颇为活跃的湾区艺术群落,在展览中得到着重呈现:广州年轻团体“菠萝核”带来前年受邀参加德国当代艺术展览——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天气先生》;艺术家梁美萍带来新作《微类志》,表达对微小、边缘事物的关注;艺术家尹秀珍《可携带的城市》系列作品共展出12件,是目前在国内最为全面的一次展出。

胡斌还特别提到,“当代艺术展览很少把纪实摄影纳入其中,但我在这个展览当中,还是体现了一下,因为纪实摄影在广东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

艺术家对城市的思考蕴含其中,形成多元的面貌,启发着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与此同时,这些团体又因相似的趣味和目标,与东南亚乃至国际艺术活动产生连接,因而被胡斌称为“跃动的组织”。“这些艺术群体虽然没有形成巨大的聚合力量,但数量很多,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社会网络。”胡斌说。

[对话]

收藏周刊:通过梳理广东美术馆馆藏艺术实验的作品,是否可以对比出今年的艺术实验跟三十年前的明显区别?

胡斌:三十多年前由于还没有正规的展览空间可以展示实验艺术,所以当时的特点主要是艺术家利用街头巷尾的一些非正常小空间进行展示,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不缺展览空间的今天,实际上有些艺术家切入城市生活的方式已经涵盖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这些连通在一起,甚至把这些互相关联的痕迹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然后他们的展示和传播,还有销售渠道也变得市场化、体系化。

收藏周刊:过去三十多年,我们明显会感觉在绘画、雕塑等传统手段以外,迅速形成了影像等艺术表达手段,但今天也有AI、数字科技手段的出现,却似乎没看到形成明显的艺术门类?

胡斌:其实新技术的艺术表达,很多艺术家也在使用或借用。但这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成本都很高,在艺术销售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这些的确形成不了明显的阵容。另外,不少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也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方法论。就是说很多新媒介的艺术,没有真正从观念方法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拓展,目前只是添加一种形式上的变化。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新媒体作品很多并非走进了收藏领域,而在两大领域中形成了应用的现象,一方面,它走进了商业空间,作为互动,作为“打卡”因素为商场增加娱乐,增加互动,这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真正的观念扩展,而变成了用新的手段来增加跟人的互动性、游戏性、娱乐性。还有一个热门的就是艺术走进乡村。当代艺术在乡建里也应用广泛,这本来是好事,但不少艺术参与变成了实用性的项目和工程,而不是艺术创作本身的探索。

[人物介绍] 胡斌

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胡斌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