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荔枝批量上市季即将到来,但受天气影响,全国今年荔枝预计减产近四成。近日,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较其他产区而言,今年海南荔枝减幅较小,全岛总产量预估在19万吨左右,减产约两成。“白糖罂”“紫娘喜”和“无核荔”等品种减产较多,主栽品种“妃子笑”产量波动较小。

影响产量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种植企业、农户到科研机构,如何合力保障荔枝上市销售?海南日报记者走访海南多个荔枝产区,找寻答案。

技术托底

海南荔枝抢“鲜”报到

荔枝的产量,与荔枝的成花率和坐果率息息相关。

去年七八月以来,多变的天气,影响了荔枝树的光合作用,难以为来年成花、坐果积蓄养分。紧接着,冬季出现低温天数不足,造成荔枝花芽分化不充分,导致成花率偏低,成花质量差。今年二三月,在荔枝幼果生长的关键时期,又遇上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荔枝生理落果加剧,成果率低。

海南日报记者走进琼北荔枝主产区的文昌东路镇,在海南农垦标准化“妃子笑”荔枝基地看到,荔枝已次第成熟。

“今年,我们的荔枝提前了10天成熟。”海南农垦东路农场公司(以下简称海垦东路)果蔬分公司经理林勇说,得益于良好的技术管理,该公司旗下4个基地1200余亩荔枝,预估今年产量增长至125万斤,平均甜度(TSS)达到20。“目前收购价在每斤8元上下,较去年上涨2元。”

“就目前调研情况来看,技术较为成熟和管理到位的果园,荔枝的成花率、坐果率和最终产量都较高。”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胡福初介绍,在同等气候条件的限制下,管理技术是荔枝稳产增收的关键。

向“新”发力

多方保障荔枝产量

天气、物候等客观因素影响无法避免,海南从业者们如何保障荔枝产量?

系统化的技术总结和推广必不可少。业内人士分析,“妃子笑”之所以受影响程度最小,不仅因为该品种本身成花率高,更与多年的种植中成熟的“技术下乡”推广体系有关。

“时时观察、尽早预判、及时干预,各个环节严加把控。”林勇说,比如暖冬保花,及时控梢促花和调控花芽,延长花期以留足充分的传粉时间;高温保果,及时保障水源灌溉和施加养肥,并时刻做好病虫害防治……这套核心技术不仅服务于企业本身,更被免费推广至周边1.5万亩果园的种植户。

“系统化思维总结‘妃子笑’种植技术,环环相扣实现稳产,并不断推广改良至多个荔枝品种。”胡福初说,荔枝种植涉及枝梢培养、控梢促花、花芽调控、花穗处理、保果壮果等一系列技术的综合应用。

目前,我省整合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形成了省、市、区三级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成效显著。据显示,2010年,海南34万亩荔枝,总产量约为9万吨;而到2023年,全省35万亩荔枝的总产量达到24万吨,产量增长了1.6倍多。

政企研合力

促进荔枝提质升级

“妃子笑”珠玉在前,其他荔枝能学些什么?

“例如‘无核荔’和‘紫娘喜’这类成花难度高的品种,仍有许多瓶颈问题需要解决。”胡福初提出,未来,有赖政企研合力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花果管理方案,提升它们的环境适应力和风险抵御力。

培育优良新品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我省科研机构正在发力尝试通过遗传育种的方式,不断选育容易成花、品质优良、丰产稳产、轻简管理的新品种。

此外,果园也需满足“硬条件”,比如良好的立地环境、高效的灌溉设施、稳定充足的灌溉水源、先进的监测设备等,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力,不断完善果园基础设施。

目前,海南农垦在全省启动“一场一品”转型工作,整合自有荔枝资源,与陵水、海口、文昌等产地政府垦地协同合作,建设荔枝产业联盟体系,进一步整合荔枝产业种植端,实现品种筛选、技术指导、原料供给、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组织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