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参赛学校最多、影响力最广的中文模拟法庭竞赛。在2023年第21届“理律杯”的角逐中,老牌法学强校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屡克强敌,最终夺得冠军。此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详细分享了法大代表队在文书准备、环节稿与模辩方面的备赛经验,下篇则图文并茂,带读者重温比赛时的紧张、刺激,展现了备赛和参赛全程的汗水、泪水与喜悦。这篇模拟法庭经验、经历贴备赛干货与情绪价值双双拉满,既是专属法大代表队的珍贵回忆,同时也值得后续备赛队伍、广大法科学子们细细品读,感悟模拟法庭竞赛之魅力。

“黑暗中我无从判断打开它是灿烂千阳,还是暗淡无光。但至少我能做的是,向它走过去。”感谢任启明、于汇、李娟、王迎龙等老师的指导,感谢理律校队师兄师姐们的鼓励与陪伴,感谢一路走来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相信奇迹发生的朋友们,感谢不曾放弃的我们。

——中国政法大学第21届“理律杯”校队全体敬上

【赛事介绍】

“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台湾理律文教基金会协办,自2003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法官、仲裁员、律师等参与评审,吸引了全国顶尖法学院校参赛。第21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下称“理律杯”)于2023年11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小组赛两天(2023年11月25日、11月26日)。每个小组包括5支队伍,各赛队在这两天内都会被安排4场比赛,最终,每个小组中只会有一支队伍杀出重围,成为八强。小组赛后,次日(2023年11月27日)便是复赛、半决赛,一律采用当庭宣判胜负的淘汰制方式。复赛输方,列为8强;仅胜复赛者,成为季军;两场全胜者,杀入决赛。决赛于2023年11月28日(复赛、半决赛次日)举行,地点位于辽宁大厦,根据赛程,各赛队都将前往观摩。赛后进行圆桌讨论与颁奖典礼,当晚设晚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在第21届“理律杯”中连胜7场,最终成功夺取了本届“理律杯”冠军,这也是我们学校时隔九年后再次夺冠。回望比赛的那几天,队伍的浮浮沉沉确实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本文将从文书准备、环节稿与模辩、赛事纪实三个方面分享备赛经验。(因本文篇幅较长,故将“文书写作”与“环节稿与模辩”部分作为上篇,将“赛事纪实”作为下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部分 文书写作

一、思路大纲

“理律杯”每年的赛题都是以近几年的学术热点为基础设计的。在招新面试和实际备赛的过程之中不难发现,本科课堂中学习的法学知识,难以用来解决前沿的热点问题。因此,备赛对选手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本届赛题涉及平台用工问题,大致内容是:骑手在平台的要求下被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并签订《配送协议》,全天为平台送餐。当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损害时,骑手能否请求平台按照工伤保险标准给付。赛题主要讨论了众包模式之下骑手能否和平台确认劳动关系这一问题——一方面,骑手能够自由支配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量等内容,另一方面实际上却受到平台数据算法的隐形控制。问题的争议焦点就在于“算法控制”是否符合劳动法中确认劳动关系的从属性标准。

为了确保备赛大方向正确,备赛过程中,本赛队成员采取了“案件事实归纳”和“法律概念分析”双管齐下的方式。

首先,在案卷的阅读方面,需要反复不断地挖掘案卷的事实细节。我们对案卷的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队通读,在共享文档中对每一个细节点和如何使用进行标注,区别出原被告各自的有利事实和不利事实。第二个阶段是文书写作时对事实的涵摄,诉状需要全篇建立在案卷事实上,不能脱离当事人视角,诉状的每一段文本几乎都需要事实做印证。第三个阶段是上场准备,按照时间线整理、背诵关键事实,做到在场上引用时脱口而出“在案卷第几页第几段”,这样评委才能够及时准确地跟着一起回顾有利事实,留下更深的印象。

除了有利事实,还要提前想好对不利事实的解释。本届赛题中,案卷仅明确提出平台的派单规则(根据骑手的等级和位置设定取餐、送餐路线,骑手被动接受),没有具体论述抢单规则(骑手能否自主挑选订单、能否拒绝接单)的细节。这就需要被告从案卷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解释平台规则。例如,实践中骑手可以自主选择“顺路单”。赛题中也仅说了派单,但并未提及骑手有无拒绝的权利等。因此,想方设法地挖掘有利事实并回避不利事实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在文献综述方面,赛队成员需要检索权威期刊中与赛题有关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归纳。这一过程中的文献不必精读,但是一定要重点梳理和赛题相关的观点部分,做好分类总结工作。由于与赛题有关的文献量通常较大,建议组内分工,每人认领若干篇文献,再以类似读书会的形式就不同学者关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进行交流。

图 1 :9月拿到赛题,大家一起研究平台用工的确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献综述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文书写作环节,到正式比赛时已时隔二十天,上场成员需要在赛前再对己方和对手的主要理论做复习。

至此,赛队成员在基本了解赛题的基础上,也一定会产生许多困惑,此时不妨尽早地和校内专业老师、校外实务专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可以针对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一,原被告双方常规的论证思路、法律依据为何。确认这一问题主要是为避免错误的备赛大方向导致后续文书多次返稿;其二,关于某些对原告或被告极为有利的事实,另一方应当怎样处理或回应较为妥当;其三,对于赛队成员已有的论证思路,老师或实务人士的接受程度如何。进行这一步的原因在于,正式比赛的评委也以高校教师和实务人士为主,对评委的平均心证有大概的把握有助于备赛中对学说观念的选择和对论点的塑造。

我们队的备赛时间线大概是从9月25日开始准备,10月4日形成了诉状一稿,随后结合师兄师姐的意见在两周内进行修改,形成了二稿。然而,随着对赛题的准备越来越深入,思路也越来越多,在10月25日-11月2日之间我们改稿极其频繁,刷了很多夜(即通宵),紧赶慢赶,终于在11月3日定稿,11月4日邮寄当天还在修改格式,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建议提前和老师沟通,在诉状的撰写过程中同步发送给老师进行修改,避免无用功和返工。

但是,面对老师的指导,不能一味地接受,需要仔细思考、领悟,因为请教的诸多老师和专家给出的指导中,不乏冲突观点或过于宏大的思路,比如从“市场垄断和公司治理的效率与成本”角度出发解题立意。这些高大上的思路确实让我们在听完后醍醐灌顶,对题目和论点的理解更上一层,但难以落实在文书和赛场的操作中。因此,对老师们的建议也要有所取舍,将高深的理论内化于心,尽量用精准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过于难懂,应该及时舍弃。在修改诉状的过程中,最好每写完一节或每两三天就进行组内讨论,让每位成员简要陈述自己的思路,确保论证方向一致、对论点的理解一致。

二、书状格式

在和指导教师沟通之后,赛队成员对代理的角度和基础思路应当已经有了雏形。准备文书之前,相当有益的一步是集体学习往届的最佳文书。学习的主要内容并非其具体的论证过程,而是最佳书状在篇章结构和格式上的优点。具体而言,可以对比学习各个书状的特点,在小结形式、加粗的数量和形式、对事实的涵摄、理论的使用方法和篇幅、证据目录、类案分析的格式以及内容等方面加以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文书撰写的准备工作

在前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将赛队分为原告和被告,分别准备文书,避免立场跳动导致的思路混乱。如果有需要,可以设置中间方来帮助双方查询资料和提供观点建议。考虑到文书熟悉度和配合度的问题,我们在文书撰写工作中直接分为了原告组和被告组,文书的具体准备内容如下:

(一)事实补充资料

从本届“理律杯”的备赛过程和比赛经过来看,赛题准备的事实和需要的论据之间可能存在差距,相应细节的补充便需要赛队成员主动通过其他渠道查询。例如,不同赛队在赛场上会列举不同来源的数据来论证平台对众包骑手的管理强度是否达到了劳动关系的控制性标准。原告方往往会拿出时长较长的统计数据,并且辅以其配送时间的缩短比例、全职骑手的占比增幅等等,被告方则会列举骑手工作时长较短的占比统计、骑手的兼职比例等数据。

但是补充的案外事实最好作为辅助论据用在文书写作中,而不要在比赛时作为主要的进攻武器,因为在比赛中双方会都借鉴现实,补充对己方有利的事实。根据经验,我们建议上场还是要谨慎行事,否则会产生鸡同鸭讲的情况,并且对手可能会当场要求你在案卷事实中指出事实依据,如果找不到案卷中的事实来作为你的论据,容易给评委留下强词夺理、编造事实的负面印象。

(二)司法判例

除了作为最后的附录出现,司法判例还可以作为文书的有力论据。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司法判例时,应尽可能避免“生搬硬套”式的思路行文,如“某某案例按照某一思路或者某一观念进行裁判,因此在本案之中也应当以此标准化解纠纷”,否则会给人一种“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感觉。正确的做法是,在文书之中首先对法律和事实进行概括分析,在已得出结论的基础之上,用判例增加结论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论证己方观点所借用的判例应尽可能来自国内层级较高的法院。如果将文书变成比较法汇总或者国别判例研究,可能作为起诉状或者答辩状而言并不适当。

(三)学说理论

在比赛准备的过程之中,学界理论应当是各个小组最无从下手的资料之一。原因和司法判例一样,哪怕是再有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论文也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那么学者的论文除了加深赛队对赛题的理解之外难道别无二用么?

其实不然,理论可以被当做解释法律规范合理性的工具,但是不应当将学术理论当做裁判的标准用于分析案卷,必须以现行法为大前提。在使用学理时,首先,应尽量避免学理喧宾夺主的情况,在篇幅上不宜过长,避免长篇累牍地堆砌,简要概括学者的主要观点即可。其次,最好将学理放在现行法的解读之后,作为工具起加强论证的作用,如果能有司法判例或者政策文件辅证学理的思路更是相得益彰。

四、文书撰写

如果说基础资料是文书的骨肉,行文框架是文书的骨骼,那么最后的文书撰写就是按照骨骼填充血肉,让文书活过来。但这一过程也绝非机械复述观点和罗列资料,而是需要将前述准备的内容融会贯通后以说服者的立场完成撰写。具体有两大要求,一是读者本位,二是逻辑严密。

之所以在文书撰写时需要以读者本位加以行文,原因在于决定比赛胜负的评委大概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有赛队的文书加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因此,行文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倒置。先陈述己方结论,然后用法律和事实依据佐证,便于评委可以简单直接地了解到文书的观点。

2、重点标记。对论证有较大影响的论据,以加粗的方式将之凸显,但不宜过多,否则难以起到强调效果。我们队采取的方法是将标题和重要内容前的连接词加粗。

3、结论小结。在每一个大的板块完成论证之后,可以在最后加上一个小结来帮助评委回忆前述内容都完成了哪些部分的论证,采取图表化的小框不失为一个加深评委印象的好方法。

4、语言通俗、精炼化。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复杂表达,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类比、举例等手法,但力求贴切,如果没有合适的例子就谨慎使用,因为每个比喻和例子都只是形式相似,其核心逻辑仍有差异,评委往往一下就能听出来差别,可能会就这个例子“穷追猛打”。

逻辑严密这一要求其实不难达到,首先是要保证自己大前提的法律依据有效、解释合理,其次是确认自己归纳总结的案件事实无误即可。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一条——站在对手的角度去质疑自己。无论是队友反复挑战自己的论证,还是自己对论证结构和论据加以分析,最后能做到每个问题自己都能够有完善的回应以及两到三层的攻防准备,基本上就没太大的问题了。

对于原告的文书而言,需要把握清楚自己的原告定位。打个比方,原告好比是比赛的进攻方,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在文书中需要呈现出“进攻”的姿态,以原告的视角还原案件事实,根据自己的诉讼请求寻找法律依据。一体两面之下就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自己的诉讼策略和思路,根据该思路寻找有利的法律、法规、判例、学理、数据等资料作为论据。在准备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心态,每个论点和思路或多或少都有漏洞和可攻之处,这是因为面对复杂的前沿问题,所有的学说的解释力都有不足,我们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只需要尽可能完善自己的论证,然后把漏洞作为攻防一一填补即可。二是应尽量减少预判被告并做长篇反驳。因为在实践中,原告的身份只要求原告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即可,无需反驳被告。且在比赛文书提交之前,我们也无法收到对手的文书,无从得知被告的反驳理由,提前预判并做出回应像是“虚空索敌”,预判失误更让人觉得回应得牛头不对马嘴。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告不需要预判被告的反驳思路,相反,这是原告的重要工作内容,可以将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攻防在场上输出。

对于被告的文书,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由于比赛的日程设置,被告在文书写作时并不能够看到自己的对手是以何种方式提出诉请的。按理来说,文书撰写时针对原告可能的“攻击”均加以回应是比较妥当的方式,但这样准备的困难在于需要对文书的整体结构加以把握,避免详略不当。其二,被告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论证自己的请求正确合理,而在于论证对方的请求不成立。用生动一点的表述来陈述两者的区别,可以理解为法庭是一个原被告向法官讲故事的场所,在原告先向法官陈述完该方视角的故事之后,被告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表明自己视角的故事是怎样的,而在于说明对方陈述的故事的漏洞在哪里。如果这一基本要求达到了,再去向法官表明真实的故事应该如何定性亦无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完成了全部的文书写作之后,需要非常严格仔细的校稿工作,可以是原被告双方交换审稿,也可以是第三方审稿。本次比赛最后临近截稿日期前,本赛队采用的方式是小组成员一字一句地阅读已经完成的文字。最后发现,虽然通读一遍会花费大概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可以扫出原先默读时所忽视的很多文字性问题,如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错字等。如果各个赛队有时间不妨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

第二部分 环节稿与模辩

一、研读对手文书

根据“理律杯”的赛制安排,在正式比赛日到来前,我们可以阅读对手的文书,明确对手的核心观点与论证逻辑。根据正式比赛的经验,我们遇到的全部赛队在正式庭审中列举的观点与论据,几乎都可以在其文书中找到,并没有文书以外的“突袭”。

根据我们的备赛经验,在研读对手文书的过程中,多注意以下内容可能对后续比赛很有帮助:一是着重对理论依据的发掘。一旦发现作为论证框架的论文后,一方面可以与原论文进行对比阅读,着重关注对原文论证层次以及主要观点是否存在故意裁减的情况,故意裁减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对方论证逻辑的薄弱之处;另一方面,可以与其关联论文进行对比阅读,从关联论文中也可能找到对方论证逻辑的薄弱之处。二是注意对手论证的层次。“理律杯”赛题重视理论、规范与事实三者的衔接,因此无论是写作还是研读对手文书时都可以从该范式出发进行分析。以理论与规范为例,每一篇文书既要运用理论解读规范,也要避免对理论的探讨逾越了现有规范的体系。三是在阅读他人文书时,也可以注意丰富自己的论证体系。虽然文书已经提交且无法修改,但在真实庭审中,由于评审老师很难提前完整地阅读全部文书,因此在不改变论证框架的前提下,吸收对手文书中的优秀部分是可行的。但是吸收不等于照抄,对于对方的优秀部分,还应继续深挖。比如我们在前期备赛中仅仅从法教义学的角度考虑法律适用,未能做到多元化的关照,视角也仅限制在“鲁慎之”与“水泊公司”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上,而到了研读文书阶段,对方所引用的文书启发我们还可以从劳动经济学等视角对赛题所折射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也是正赛的评委关切的内容之一。

在工作模式上,推荐以共享文档、过程性文档、汇总文档等分类方法提高效率,避免准备成果流于形式。一方面,在阅读文书时,可以将组委会发送的文书以共享文档的形式打开,每个队员在同一共享文档内进行批注,便于分享、交流和了解队友在阅读该份文书时产生的困惑、发现的漏洞或者进行的概括。另一方面,可以按照模块将对手文书论证的各个板块分类归纳,形成一份可以在场上使用、随时查看对方论证思路的稿件。在平时的模辩中,还需要一份更为详尽的有关对方文书在每一个细节上如何展开攻防的记录。以本届比赛为例,可能记录下的内容包括对手如何论证骑手对平台存在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以及各从属性又是以案卷之中哪段表述为基础展开“攻击”(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量是否固定,抑或是否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等等)。

二、环节稿的撰写

在环节稿的撰写之初,我们赛队首先面临的困难在于,如何使得每一份稿件的攻防既要有针对性地对抗组委会上传的四份对手文书呈现的论点和论据,又要具有一定普遍性,足以应对后续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对手。不过就最终的比赛结果而言,这份担心有些多余。小组赛的四位对手和队内的模辩基本上就足以概括每年可能出现的所有立论。即使“理律杯”出线之后的八强赛、半决赛和决赛准备的时间都非常短,但也不必特别超出手头已有的对手文书材料去准备上场的环节稿。比赛结束后,让本赛队成员感受颇深的另一点是:环节稿在最后基本上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如果等到质询攻防、立论结辩环节还需要按照稿子才能够流畅地陈述观点、相互辩论,那么就会显得辩论感不足而朗诵感有余。当然,在长陈词环节不是意味着不能看稿子,只是尽量避免按照稿子一字一句地去读、去念,写稿的意义更多在于理顺思路和做好记录。

正式准备稿件之时,第一要务是控制稿件的文字数,每个环节稿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但在准备稿子和模辩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比赛时双方都需要兼顾自身的立论和驳论,特别是由于对手的论证思路和每一场比赛的争议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提前准备好一份万能稿,能够应对场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相反,我们更建议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质询、结辩或者被告的立论环节都做好回应的“积木稿”。同样以本届比赛为例,本赛队被告最后上场的稿件之中,分别对是否存在建立劳动合同之默示的意思表示、合同的效力、劳动关系的判定核心标准、个体工商户的身份是否影响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三大从属性是否成立、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等问题加以准备,同时针对场上对方可能出现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感情牌,采用保障就业机会和维护平台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加以回应。等到比赛时,针对每一场的具体情况,像拼积木一样,临场拼出一份完整的回应。如此便需要选手明确自己在每一个环节内以常用语速所能陈述的文字数量,在准备环节稿时将每一个板块的字数和所需时间加以记录。

具体到环节稿中的不同环节,分别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其一,在写作立论稿的时候,因为先前已经完成了文书的写作,所以立论稿整体内容便已经随之确认了。重点在于如何筛选文书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组成一份上场用的文书。立论稿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清楚明白和言简意赅。“理律杯”的立论环节时间非常长,想要占据优势,就需要在长时间内时刻抓住评委的注意力,让评委能够紧跟己方思路,至少不能让评委们漏听重要的论证。因此,稿件和文书其实一样,都需要结论前置、论证随后。本赛队初稿完成之后,每位指导老师都指出我们是在用写论文的思路写一份辩护词,即我们行文的逻辑是首先厘清概念,表明大前提小前提,最后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结论。但是,在赛场上首先需要告诉评委的是,自己这一段话论证了什么内容,随后用最简短的话解释法律规定和概括案卷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类似于部分网络营销号文章的行文模式,先用结论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再用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切忌长篇大论地引用学说观点或者对事实进行过分的细节刻画,否则会浪费时间,导致在论证必要的要件时语焉不详。当然,在具体的表述上也可以试着用一些精辟的表述或者善用类比和举例,这样可以给评委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可能在一场比赛结束之后,评委脑海中对某一个环节双方的攻防具体如何展开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却清晰地记住了场上某一方选手举出的例子,那么这个被记住的例子对这一战的胜负而言可能就是举足轻重的。

其二,质询稿要抓住重点与要点,抓大放小。最常见的问题就在于机械地把一个法条的每一个要件从头打到尾,在每一个事实和要件上争抢胜负并不能让评委感受到论证的全面。反而,给人的感受是哪里都碰了一下,但是哪里都打不透。相反,我们更建议在写稿时找到本场比赛的“胜负手”,针对这个“胜负手”展开质询。原因在于,“理律杯”是弱质询、强回答的格局,回应方的时长比质询方足足长了三倍,蜻蜓点水式的攻击可能会让质询一转变成对方的申论,反而一个又一个地解决了对手立论环节在评委心中留下的疑问。因此,选手要找到自己持方下最有利的攻击点,围绕这一点展开多方位的论证,最终达到给评委“洗脑”的效果。参考本届“理律杯”决赛,被告所采用的战术就是将几乎一多半的时间都围绕“鲁慎之可以自由决定工作时间”展开,随后分别对“鲁慎之是否拥有这一自由”和“事实上导致鲁慎之每日工作时间较长的原因”展开询问。如此发问的好处在于可以用简短的语言加大对方的论证成本。同时,在部分场次的比赛中可以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大方向之中,对手准备的攻防层次也可能存在不足。因此,针对有利于己方的问题有层次地进行发问,可以让对手针对不同问题同义反复,为己方占得优势。本届比赛我方对于劳动工具的供给方、是否可以自由决定工作地点、双方合同是否有效、个体工商户是否影响主体资格等问题均未作提问或仅仅概要式发问,点到为止。当然,考虑到比赛的完整性,仍然需要对其他要件或者当事人存在的问题进行质询,但是需要在保证一到两个核心点论述完备的前提下均衡地展开。

其三,结辩和立论都是整场比赛的长陈词阶段,但是侧重点各不相同。立论重在完备,结辩则更需要把握整场的核心交锋点,对庭审的争议焦点进行概括和回应,至少需要包含本场比赛存在哪些焦点(如果评委没有主动概括,选手可以主动帮助评委概括)、对方关于争议焦点陈述的理由、对方主张不成立的原因、我方主张又为何成立这几部分。打扫完前述“战场”之后,最后可以用一个简短的收束升华价值。其中,“简短”是必要要求,以防止价值升华部分喧宾夺主。此外,再以本赛队备赛时的教训为例,最初出于自身对骑手的同情以及对平台用工的理解,我们洋洋洒洒写下了长篇大论的价值倡导,但却导致我们在法庭上的价值陈述更类似于“无用的演说”。简短的价值陈述并非纯粹的“呐喊”,而是要使陈述内容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同时,又不能超出法律的视野。

第三部分 赛事纪实

“赛事纪实”部分,我们分别从原告和被告不同的视角,来回望这段旅程。

一、赛程速报

来到清华后的日子里,原告方共承担了小组赛的2场比赛,刚好是小组赛的“首尾”。被告方共打了5场比赛,其中2场小组赛。由于某队员神奇的抽签手气,出线后的复赛、半决赛、决赛共3场均由被告方上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小组赛——紧张轮回

第1场——【原告视角】 时间:2023年11月25日上午

原告方两名成员在比赛前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进入状态。在路上,我们采取了模拟质询的方式,捋清楚整个质询的思路和核心论证点。赛前,进一步熟悉各自分工的稿子。而落座后,我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合议庭居然和我们这么近”!

这么近,那么美。

比赛正式开始。

立论环节,我们通过平日法庭礼仪的训练,给合议庭留下了漂亮的初印象。我们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注重仪态和语调,与合议庭保持“对话”态度,切忌持续性低头念稿。二是及时记下对方立论观点,脑子里面最好可以对应到对方文书的哪一页哪一个部分、对方有可能会用什么论据,从而进一步对应到己方准备的攻防点。

质询环节,先发制人,顺利“洗脑”。在此处,原告主打的就是一个“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自己的思路与大部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需要随机应变的是指出对方漏洞点以及结合对方立论提出新问题。同时,注意把握好时间,以自己思路为主,新问题为辅,让评委能完整地听完原告讲的故事,又能跟着原告看到被告的漏洞。

在应答环节,由于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实战模拟,原告基本能够做到语言统一(不光是思路统一,而是口述语句基本相同)。我们的经验是,前期把握“精确度”,通过背诵实现。后期更要明白对方每一个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导向,化背诵的内容为要点。场上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回扣己方的逻辑和论证。

最后来到结辩环节。正如故事总要有个结尾,作为理律选手,要做的同样是给本场比赛写好结尾,具体可分为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简单来说,谁能打动合议庭,谁就赢了。就本赛季观察,理律杯提倡现场结辩,所以不建议念稿。因此,结辩手要留出时间总结场上情况。理性、客观、全面、深刻,切忌一味唱高调抒情。

图 2:原告参加小组赛的照片

第一场比赛总体感受较好,但首赛时,原告方过于迫切地向评委展示关于“事实优先原则”在本案的合同分析部分的应用,忽略了其实本场比赛并未涉及到有关此点的讨论,因此显得格外突兀。赛后评委提问环节,评委也就这一部分内容提出了问题,大致为:“你认为协议中包含几个合意?哪一个合意应当适用事实优先原则?”问题水平之高,直接帮我们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本问题而言:首先,要非常熟悉事实优先原则的学理,简要向评委讲述“这个原则到底是什么”。其次,要稳扎稳打对该份协议进行民法分析,不能出现明显错误。最后,将前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说明该原则在该份合同的定性、本案的应用中的具体适用,并阐明理由。至此,才算一份完整的、合议庭想听到的回答。总之,提问环节是赛队进阶的重要指导,秉持“榨干每一场比赛”的精神,越打越强才是我们的目标。

第2场——【被告视角】 时间:2023年11月25日下午

在原告方上午大杀四方的时候,两位被告正在宾馆里最后一遍过各个环节。原告惊艳的法庭表现、队友高涨的情绪,把压力成功给到被告。此时,接好原告的接力棒便成了被告的“历史使命”。

下午,被告方两人走向赛场,内心忐忑。因为被告即将面对的,是大家公认文书写得最好的对手,这或许是我们赛队的一道“鬼门关”。不过实际比赛还算顺利,自我感觉也算良好,但因为对手也很优秀,所以打完后对于这场能不能赢心里也不是很确定。

图 3:被告角逐四强的照片

无暇顾及,理律江湖,打完就翻篇。

下一场,还是被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3场——【被告视角】 时间:2023年11月26日上午

第3场比赛赛前,被告主要做的事情是,温习明天要面对的对方书状、复盘第一天下午的比赛、过环节稿。

这场比赛让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在理律面临的鬼门关不止一个——关关难过,还关关不知死活。作为被告的一员,对这场比赛的感受用中国经典历史作品《甄嬛传》的一句台词概括最为合适——“我已经精疲力尽”。

这场比赛开篇就开始上强度。合议庭在立论时便频繁打断对面原告,强势追问,这让我们一上场便顿觉压力陡增。果然,他们也慷慨地给予了被告同样的待遇。

更糟糕的是,在合议庭向被告发问的过程中,数次触及了我们的知识盲区。由于被合议庭带动起来的紧张情绪以及逻辑方面存在的固有问题,被告两人的回答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被合议庭指出后一时难以圆场。那时,我心中唯一的信念便是“稳住、稳住”。除了合议庭的高压问候,我们的对手也不容小觑,将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反复进攻,导致我们的回答高度重复化。而在我们的提问环节,由于时间安排的一些原因,问题没有问完,甚至还出现了抢话说的情况......“稳住、稳住、别放弃。”我的脑海中萦绕着这个声音。等到这场比赛终于结束时,我的感受是,这虽然不是很漂亮的表现,但我们撑了下来。然而在双方都些许狼狈的情况下,结局就很难说了。

当时能明显感觉到整支队伍的信心都没有那么足了,但谁也不能预知最终的结果。小组赛的刺激或许就在于此,不到最后,谁也无法判断谁是赢家。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场我们最终以2:1险胜,当然,这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第4场——【原告视角】 时间:2023年11月26日下午

不得不提的是本场比赛赛前的精彩。

赛前,领队老师专程跑来清华关心我们。被告方刚刚结束上午的第三场比赛,感觉不太妙。结合我校往年情况,老师听了之后,非常暖心地鼓励、安慰我们,还在宣传板前拍了大合照(因为再不拍可能就要走了),“这或许是最后一场在清华的比赛”的乌云笼罩在整支队伍的上空。

然而,作为还有一场比赛任务在身的原告,此时应该做的绝不是感受,而是“做下去”。因此,原告并未过久地留在大部队,而是争分夺秒在大厅继续改进攻防。简单扒拉两口盒饭,队友也跑来替我们改稿。然而,就在赛前十分钟,准备将最新的质询稿交付打印机打印时,我们发现刚刚还能打印的打印机坏了。这让我们瞬间满头大汗。

距离比赛只有不到十分钟,而且我们对清华的打印机位置可以说是极不熟悉。但慌乱绝不是上策,必须督促自己尽快冷静。于是原告一边立即将文件电子版发送至不上场的队友,由队友分两拨,一拨立马去寻找最近的地方打印,一拨立马拿着手机找白纸手抄;一边立马赶到教室,拿着手机在教室外开始记忆并模拟攻防。所幸,我们的队友成功找到了打印机并赶在比赛正式开始前一分钟赶到。拿着稿子坐下的那一刻,说实话,脑子里面来来回回飘满了一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事后,当我们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位拯救了全队的队友说,她跑到另一台打印机前的时候,其他人“刚好”要用,并同意让她先打印、跑回教室的时候“刚好”赶上了从一楼升到五楼的电梯。

数个“刚好”,重叠在一起,成为了我们劫后余生长舒出的那一口气。

比赛进行得较为顺利。事后得知,原告在这一场比赛中获得了全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提问环节,评委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纯技术问题——“外卖平台派单是‘最近派单’还是‘最优派单’”。以及另外一个评委问了纯程序问题,是一个有关劳动仲裁的时间问题。

由此可知,征战“理律杯”,不管是纵向的理论深度还是知识面的广度,不管是生活问题的常识,还是法律问题的基本功,都容不得一点偷懒。

(二)出线——激动时刻

事实上,全队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我们能出线。

据统计,全队共七人,小组赛结束后,四人前往棋牌室打麻将,一人沐浴后进行深度睡眠,一人收拾铺盖准备回村,一人在宾馆打游戏。

没有人提要不要复盘,也没有人对比赛再做什么探讨,仿佛有一道共同的伤口横亘在我们七个人之间,谁也不敢触碰。

当晚七点,那个时刻即将到来时,我们一行七人,面容憔悴地从四面八方“爬”来清华法学院的大礼堂。礼堂中人声鼎沸,然而过了很久,却仍然没有宣布结果的迹象。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七个如坐针毡。

终于,主持人出来了。我们的手,拉在了一起。我们明白,每一个为“理律杯”而奋斗的队伍都“饱含风霜”,但那一刻心里仍然在想:请给这一路走来所有的崩溃、艰辛与拼搏,给三个月早九、晚十二的全天候作战,给队友的支持与咬牙坚持的奋斗,一个值得的结果吧!

耳边是一个又一个被点到的幸运赛队的欢呼,一双双手攥得通红。

“三号!”

命运还是偏爱我们的。

我们一下子尖叫起来,相互拥抱,带了哭腔。这份快乐是难以描述的,“喜极而泣”忽然如此具象地演绎在我们身上。

“翻身农奴把歌唱!”谁能想到呢,下午收拾好准备带走的西装,又不得不再度取出来了。

图 4:八强宣布后团队合影(劫后余生中透露着疲惫与忐忑)

(三)复赛——稳步挺进

【原告视角】

复赛抽签,这次,我们抽到了被告。

在被告为复赛全力准备时,原告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提升修改自己的稿子。虽然暂时不上场,但我们悬着的心始终没放下,因为谁也不能确定下一个持方会是哪边。于是,被告在场上冲锋陷阵,原告在场下与自己的论“周旋混战”,中立方仍然高度配合被告的备赛。

被告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中午传来消息,复赛顺利挺进。

【被告视角】

得知出线那天晚上,鉴于下午各位的“报复性”放松,我们火速赶回宾馆,开始复盘被告上午的那场“惊心之战”。

经过七个人的讨论,我们修正了论点中的固有错误,补充了例子与同一个论点的理由,以防对方绕着同一个问题问而我们回答雷同的状况再度发生。之后,我们把资料点迅速分工主要由中间方负责检索,并负责出一份新收到对面书状的纲要。而原告在共同讨论后,主要负责巩固自己的论,防止第二天赢了复赛抽签被抽到。带着兴奋和紧张,我们读书状、复盘直到深夜,那天,每个人大概就睡了4、5个小时。早上起来,我和我的搭档惯例式地过了一遍环节。

复赛时,由于经过了前一天的洗礼,我们从容了很多。几乎完全脱稿的立论,熟练地与合议庭的眼神交流,这些我们素日训练的“稳健台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给合议庭的综合印象。每一个对方抛出的问题,我们都会给出很周全的回应,回应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个点讲清楚,道理与例子相结合,讲到合议庭心坎上。

我和我的搭档在每次回应问题时,会尽可能正面地回应,力求合议庭一听就明了,并且,我们不会刻意为了消耗时间或者转移话题而说很多与对方问题无关的话,说完就停,简洁清楚。这是我后来观察法大辩风与我遇到的其他对手差别最大的地方,也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王道之一。当然,能够每一个问题都正面冲突的底气,当然是背后无比周全的训练、准备,以及队友出谋划策、资料的各方面支持,简洁的回应是有风险的,短而不精反而会在气势上劣势,那些我们场上呈现的话看似简洁、流畅,而我深知它们的出现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一看到你们上场脱稿,我就知道你们不简单。”赢了复赛后,我们的对手如是说。

(四)半决赛——一步之遥

【原告视角】

复赛后抽签——这次,我们又抽到了被告。

这意味着原告本轮准备的资料暂时派不上用场,但更意味着被告在刚刚打完比赛、精神疲累的情况下,又要开始迎战下一场比赛,而两场比赛之间只有短短两个小时。更让人担心的是,为了复赛,两位被告几乎彻夜未眠。很有默契地,全队自发担当起了被告二人的babysitters:找空教室、帮忙订饭、约定好静音午休半小时、搜集资料。那个中午,大家对被告二人的态度好像对待深爱的人——“爱是小心翼翼伸出、又不敢触碰的手。”

这场半决赛是我们全队公认发挥最好的一场。好到每个人问答如某牌巧克力般纵享丝滑,好到被告两人配合默契得如同一母同胞,好到卓队的结辩令我们在场下泪流满面。

总决赛抽签——这次,我们又抽到了被告。

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这个充满了内卷和竞争的时代,谁不想躺赢呢。(不是)

【被告视角】

当天下午,半决赛,仍是抽到了被告。那场比赛我明显感到,我和我搭档的配合已经被训练得相当成熟,我回答问题时忽然忘词,他几乎无缝衔接;在质询时面对对方耗时过多我们问题可能问不完的情形,我们也临场灵活调整,将一定的提问时间悄悄改成申论,向合议庭暗示对方回答的漏洞。

“不管今天结果怎么样,你们都打出了中国最高法学学府的水平。”

“刚刚卓队结辩的时候我眼泪在眼眶打转。”

等结果时,我们似乎已经在庆祝一种独属于我们7个人的胜利。一种不需要被外界评判或认可的胜利。因为我们打出来了,我们没辜负共同煎熬的日日夜夜。

坐在被告席上,搭档低声说,一会要是赢了别忘起来鞠躬。

我心想,要是能赢就好了。

然后赢了。最终,我们以全票拿下了复赛和半决赛,杀入辽宁大厦(决赛)!

(五)总决赛——决杀时刻

【原告视角】

原告归入模拟组,全队集中火力供给被告。而被告经历了四场连续比赛,以原告视角来看已经无懈可击了。然而,为了预防明日场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我们剩余五人组成的模拟组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破解被告的这一套论,再交由被告想出应对之策。如此方能万无一失。这一夜,模拟组奋战到凌晨四点,终于找出了一条路,那就是上升高度。

按照被告的论,其实一切都可以完美地用民法知识进行构建。现实中,多数案例也是不支持认定劳动关系。然而,并非可以解释为A,事实便是A。表面上看,外卖骑手似乎享有着高度的自由,何时接单、接不接单都由自己决定,然而,骑手的生存压力真实存在、外卖平台将骑手作为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真实存在、骑手与平台之间的不平等也实际存在、外卖平台利用技术的无形控制也真实存在,当所有的因素结合起来,从公司集合资源、享有配置权的高度来看,二者之间难道真的如被告所言,是单纯的承揽服务关系吗?显然不是。

因此,原告若想赢,必须抓住人最朴素的情感,刺破无数法律顾问架构出的完美民事平等关系,将事实上可以被解释为平等但难免牵强的实际不平等一一揭露给合议庭看,从而提出确认劳动关系。换言之,原告决不能陷入被告所构建的精美微观结构中去,因为这套结构本身就没有问题,而是要跳脱出,从宏观、全局、本质进行论证。想出这一套理论后,我们终于能够沉沉睡去,心里想:若对方能够打成这样,那么输也心服口服了。

对于总决赛,这是属于被告两人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认为。

起床后每个人仿佛都忘记了吃饭,提前很久到了比赛现场。在这里,摄影师为我们拍下了大合照。

图 5:清华的摄影师爷爷在决赛开始前帮忙拍的合照

往届理律赛队的师兄师姐自发前来,坐满了我们身后的一排。

被告果然更强了,把我们给的资料吃得透透的。回答、攻击、配合,流畅至极。当被告多次在场上被问到刁钻问题但昨夜都准备到了的时候,我们几个都会勾起嘴角、相视一笑:爽啊!

当宣布结果的那一刻,现场和群里爆发出了欢呼。

太多人等这一刻,等太久了。

【被告视角】

决赛前夜,我们格外紧张。一种不明来路的信念支撑着黑眼圈的我们。那一晚,我们的队友资料查到凌晨四点,决赛那天早晨收到的每一份资料上,都有一段周姐隽秀的字——“加油,稳住”。

“加油,稳住。”这像是贯穿这支队伍备赛始终的提示词,简短而带着一种宿命感的力量。泪水与汗水,混沌中一次次的摸索与坚持,尽在这四字的暗示之中。

我和我的搭档也在夜晚短暂的睡眠后,最后一次确认、修改我们的环节稿。

说来有趣,我们七个是怀着一种近乎于“光宗耀祖”的心情走向辽宁大厦的。

明明是去比赛,但走在路上就有了一种已经夺冠了的开心。

立论的每一句,每一个问题,一路走来已不知句斟字酌了多少次,可每比完一场我们都还会改个没完。这个句子换个说法,那个论点再补一个例子,想法子回应一下合议庭提出的新问题,将案卷事实的段落数字一点点补在论点旁,以便于回扣案情,并在场上精确地向合议庭说出位置。

“稳住。”决赛的赛场上,我的搭档将这两个字写在我们之间用以交流的纸上。

然后稳住了,我们平稳地给出了中国政法大学在第21届“理律杯”赛场上的收官之作,我们夺得了冠军。而我优秀的搭档,也同时夺得了第21届“理律杯”的最佳辩手,也算得“双喜临门”。

回首一路,其实我们被告方也在比赛中,完成了一个持方的自我成长。由于小组赛后一直是被告上场,我们得以对自己的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修正、演练,而我们的队友,则转战幕后,给予了我们上场方最强大的支撑。竞赛的几天,我们戏剧性地经历了这支队伍的低谷与巅峰,如果真的要从我们激动人心的几天中获取一点经验,我想可以朴素地概括为:赛场上永远别放弃,赛场下奋斗到最后一刻。无论上场与不上场,我认为我们7个人在比赛期间无一例外地做到了这一点。而我们为此收获的是:本以为在清华住个两三天就能回校,不想最终竟住满了四天。

图 6:赛后与师兄师姐们一起庆功,超级无敌好的理律家人们!

二、经验总结

(一)就你,也配睡觉?

“众所周知,理律人从来不睡觉。”

(二)做人要有梦想。

“万一实现了呢?”

(三)理律人怎么能没有精神鸦片!

“今天睡地板,明天睡老板。”

(四)只要模不死,就往死里模。

“废话少说,开始模辩!”

图 8:队内模辩的照片

(五)兄弟姐妹一家亲,爱我你就拆爆我

“团队氛围TOP1,相爱很重要,相杀更重要。”

(六)清华好,盒饭坏,味道真的很无奈。

“答应我,别订了,好吗?好的。”

三、“唰唰落泪的瞬间”

卓羽辰:

比赛结束,我们走上领奖台,向左转头惊讶的发现上至17级下到20级的师兄师姐们手捧鲜花,给我们历经磨难的旅途一个难忘的结局。

盖文卓:

凌晨两点在群里问大家睡了没,炸出一群不睡觉的理律人。

张美怡:

比赛结束后,从辽宁大厦离开,一行七个人在黑夜里走着笑着交谈着,我突然想起,进八强的那个晚上,我们也是这样边走边激动的安排着接下来的计划。如同电影落幕时的走马灯一般,和大家并排行走的每个瞬间,都让我铭记。

沈以灏:

回看当时最初备赛时,许下夺冠会实现的诺言。看着当时意气风发的大家,也许当时没有人相信,甚至当时的我们自己也不相信,一直小组出局的队伍能走到最后,但这就是相信的力量,会推着我们跨过千山万水,终抵达期盼的彼岸。

董奕航:

夜里三点,一群人围坐在酒店房间里,仍在复盘比赛中遇到的问题。为了理律,大家仿佛有耗不完的精力。

麦丹:

11.4邮寄文书当日,原告组从早六点不间断鏖战到中午一点,最后以“21届最佳文书”命名了我们的书状。全队一起封装文书、去快递站邮寄的那个时刻,我无比坚信我们一定是最佳文书(直到现在我也坚信)!

周雅萱:

出发去清华前,站在学校超市楼二楼的户外栏杆前和妈妈打一通电话,最后一句话,妈妈讲:“只管去做,我相信你。”话音刚落,我看到队友抱着打印好的材料走出一楼打印店,远处是我们紧靠在一起的五彩斑斓的行李箱。北京少有的暖阳让人不禁眯起眼来,微冷的风不疾不徐。也许是在那一刻,我开始无比相信那个结局。

花絮照片:

更多瞬间详戳链接:

“无论如何,走到这里,我们都有着非凡的勇气。”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V41197Bs/?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34fed0b473a6a852d40a701711cf0a18

在“理律杯”的颁奖典礼现场,我们有幸见到众多教授学者、实务专家,以及台湾“理律”律所、基金会负责人等和台湾赛队队员,深切感受到了理律精神的传承——或许是“求索”,或许是“热爱”,或许是“理性”……我们同样深感幸运,在为理律奋战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知识的积累、智慧的交锋,更收获了难觅的友谊,与心灵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因理律结缘、在理律成长,也是理律二十余年茫茫历史中的一个小逗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也真诚祝愿我们都能拥有人生的心灵奇旅,拥有一个美好的、光明的未来!

中国政法大学第21届“理律杯”校队全体敬上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本文责编 ✎ 猫猫虫

本期编辑 ✎小贤

法学学术、热点争鸣、交叉学科,请认准“青苗法鸣”微信公众号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