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旬老翁赠与女保姆200万”案一审宣判,5月1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老人亲属和代理律师处证实,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判决老人的赠与行为无效,保姆蒋某应将钱款全部返还。

家人称不知情

保姆被指胁迫老人

手写“自愿赠送”200万元证明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获悉,此案的原告是95岁老人卢老太,被告是与其同岁的丈夫沈某和61岁保姆蒋某。

卢老太诉称,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夫妇俩雇佣被告蒋某为住家保姆,全职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卢老太身体瘫痪,老伴沈某失明,均不便前往银行,才将密码告诉蒋某用于生活开支。期间,蒋某分多次偷偷拿走卢老太和老伴沈某的250多万元养老钱。

2023年3月3日,蒋某还“胁迫”沈某手写了一份所谓“自愿赠送”的证明,称沈某“自愿赠送”她200万元。对此,卢老太和儿子儿媳完全不知情,称是蒋某给沈某洗脑后逼迫写的。

法院民事判决

赠与行为无效

7日内返还200万及利息

今年4月15日,这起赠与合同纠纷案在上海黄埔区法院开庭审理。

5月8日黄埔区法院民事判决书称,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擅自将共同财产赠与他人的,在事后另一方不予追认的情况下,该行为属于一种无权处分,构成对另一方共有财产的侵犯。

本案中,被告蒋某辩称,原告对被告沈某赠与钱款是知情的,但未提交任何证据证明,法院不予采信。

法院认为,被告沈某未经原告同意及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被告蒋某,侵犯原告合法权益,该赠与行为应属无效。遂判决被告沈某将200万元赠与被告蒋某的行为无效,蒋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返还原告卢老太200万元,并支付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案件受理费22800元由被告蒋某负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出上诉。

老太太心情复杂

一审胜诉只是第一步

能否执行到位才是关键

5月10日,卢老太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昨天我们收到法院一审判决书的那一刻,我们感到了一种混合的情绪——一方面,我们为看到法律给予的正义感到安慰和满意;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一审胜诉只是第一步,执行阶段同样关键。”老人希望能再次得到网友的支持和关注,希望能加快执行过程,确保判决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老人的儿媳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一审虽然胜诉了,但蒋某应该会上诉进入二审的。”老人的儿媳也担心胜诉执行难,“蒋某说自己没钱,她用100万买房子了,那另外100万去哪了?蒋某说钱自己用了。不管她把钱弄到哪里去了,一定会有一个去向,我们找到新的证据后就准备追究她的刑事责任。”

保姆还惦记房子

认为老人住的房子是属于她

有意起诉老人儿子

“蒋某之前说要跟我们干到底,还考虑起诉我们俩。”卢老太的儿媳解释称,保姆蒋某还有意起诉她和丈夫。

“我丈夫当初给父母买这个房子时,房本上写了父母的名字,蒋某让我公公写了一个字据,她认为我婆婆住的这个房子是属于她的。”

考虑到蒋某的偿还能力,儿媳表示:“我们会探讨所有可能的执行措施,将不遗余力地追求这个案件的最终解决,确保两位老人能够得到他们应得的赔偿。”

儿媳透露,婆婆计划将200多万全部收回后,拿出部分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专门用来保护老年人免受此类事件侵害,同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代理律师说法

判决彰显法律公正

保姆别利用雇主信赖谋财

5月10日,代理律师周兆成表示,此案判决彰显法律公正与社会责任,“判决结果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次关于夫妻财产权益、赠与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深刻教育。”

周兆成指出,本案中,沈某在未经其妻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中的200万元赠与保姆蒋某。这一行为不仅侵犯了妻子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民法典》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处理权的相关规定。法院最终判决该赠与行为无效,并要求蒋某返还全部钱款及支付相应利息。

这一判决结果不仅是对沈某行为的纠正,更是对法律公正的维护。它清晰地界定了夫妻双方在共同财产处理上的权利和责任,强调了赠与行为必须基于双方真实意愿和合法程序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获取不当利益。

此外,这一案件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思考。作为保姆,蒋某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地照顾雇主的生活起居,而不是利用雇主的信任和依赖,谋取不义之财。这一判决结果不仅是对蒋某行为的谴责,更是对所有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警示和提醒。

周兆成表示,这一案件也提供了一个法律示范和指引。“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类似纠纷时应依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公正、公平地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