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本市将试点推进社区医院医保移动支付

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监督工作启动会。作为2024年监督工作内容之一,市人大常委会将重点围绕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等四方面开展监督。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助力看病就医更显智能、更加便捷。未来,本市将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等。

搭建“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

据介绍,目前,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据市卫健委介绍,通过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支撑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预约挂号平台号池直连、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的共享及互认、电子病历共享应用等业务整体协同。在统一医疗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一张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安全应用。

同时,建设“三医”数据共享“一平台”,即规划建设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三医”数据的统一归集和业务的全面贯通,实现全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建设系统存储计算“一朵云”,积极推动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按照政务云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及管理要求。

13家医院接入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正持续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增添便利。本市持续加强三医联动信息化建设。以“京通”小程序升级为契机,规划建设“健康服务”模块,作为群众看病就医服务的总入口,集成医疗、医保、医药服务功能,实现一个入口、一次登录、高频优先、三医联动。截至2023年底,全市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同质化预约挂号服务、检查检验结果和医疗影像的共享查询,全部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基于“京通”健康服务模块,本市规划建设了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并整合医保移动支付、线上药品配送等功能,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看病就医服务,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共有13家医疗机构接入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医院无需自建互联网平台,“拎包入住”平台后即可提供互联网医院服务。

推动300项检查结果互认

市卫健委透露,将继续做好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面,继续推进二级医疗机构与预约挂号平台的直连,并实现号源管理“五统一”,即实现统一放号周期、统一放号时间、统一科室设置、统一放号量和统一支持放当日号,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挂号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共享应用,开展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以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跨院互认共享。

在信息化便民应用方面,本市将持续优化“京通”健康服务专区,打造集医疗、医药、医保为一体的市民就医服务统一入口;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统一服务入口,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开具处方、药品配送等便捷的就医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自助住院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入院登记及出院结算服务。

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方面,将完善和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推进“云药房”平台建设,对接药批企业平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不全的问题;依托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共享,实现慢病信息下推社区,支持连续性健康管理。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延伸

重点监督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是市人大代表关切的重点议题之一。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152人次市人大代表提出了11件关于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情况的报告,支持和监督政府加强和改进工作。

按照监督工作方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将重点围绕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便民服务情况、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情况这四方面开展监督,并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进行。

其中,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监督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落实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完善全民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数据库,推进全市医疗健康相关数据互联互通等情况,以及建设医疗健康云平台,增强医疗健康数据储存和处理能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等情况。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监督工作启动会。作为2024年监督工作内容之一,市人大常委会将重点围绕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等四方面开展监督。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助力看病就医更显智能、更加便捷。未来,本市将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等。

搭建“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

据介绍,目前,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张网”“一平台”“一朵云”。据市卫健委介绍,通过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支撑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预约挂号平台号池直连、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的共享及互认、电子病历共享应用等业务整体协同。在统一医疗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一张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安全应用。

同时,建设“三医”数据共享“一平台”,即规划建设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三医”数据的统一归集和业务的全面贯通,实现全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建设系统存储计算“一朵云”,积极推动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按照政务云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及管理要求。

13家医院接入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正持续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增添便利。本市持续加强三医联动信息化建设。以“京通”小程序升级为契机,规划建设“健康服务”模块,作为群众看病就医服务的总入口,集成医疗、医保、医药服务功能,实现一个入口、一次登录、高频优先、三医联动。截至2023年底,全市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同质化预约挂号服务、检查检验结果和医疗影像的共享查询,全部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基于“京通”健康服务模块,本市规划建设了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并整合医保移动支付、线上药品配送等功能,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看病就医服务,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共有13家医疗机构接入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医院无需自建互联网平台,“拎包入住”平台后即可提供互联网医院服务。

推动300项检查结果互认

市卫健委透露,将继续做好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面,继续推进二级医疗机构与预约挂号平台的直连,并实现号源管理“五统一”,即实现统一放号周期、统一放号时间、统一科室设置、统一放号量和统一支持放当日号,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挂号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共享应用,开展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以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跨院互认共享。

在信息化便民应用方面,本市将持续优化“京通”健康服务专区,打造集医疗、医药、医保为一体的市民就医服务统一入口;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统一服务入口,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开具处方、药品配送等便捷的就医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自助住院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入院登记及出院结算服务。

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方面,将完善和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推进“云药房”平台建设,对接药批企业平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不全的问题;依托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共享,实现慢病信息下推社区,支持连续性健康管理。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延伸

重点监督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是市人大代表关切的重点议题之一。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152人次市人大代表提出了11件关于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情况的报告,支持和监督政府加强和改进工作。

按照监督工作方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将重点围绕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便民服务情况、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情况这四方面开展监督,并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进行。

其中,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监督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落实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完善全民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数据库,推进全市医疗健康相关数据互联互通等情况,以及建设医疗健康云平台,增强医疗健康数据储存和处理能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等情况。文/本报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