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那个目的。”

美国政府采取中立政策的重要原因是希望交战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两败俱伤,这样强大无比的美国将使自己稳获世界霸主地位。另一重要原因则是美英法统治集团头脑中都还存在的浓浓的对德绥靖政策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前,英法让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移向东方,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现在德国进攻波兰,德国军队的滚滚洪流冲向东方,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虽然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火,但美英法仍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二战初期异乎寻常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

二战初期,美国宣布中立。而英法虽然在9月3日对德宣战,但却以行动表示英法对德国进攻波兰持中立立场。英法在西线按兵不动,在英法被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在德国被称之为“静坐的战争”,国际上则称英法的行为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战争”。美英法都在坐等事态发展为苏德冲突,他们还未放弃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的思想——消除法西斯德国向东的一切障碍,把德国最终引向苏联。他们认为在西线对德进攻,将是对德国在东线对苏进攻的阻碍。他们想以西线无忧的事实鼓励德国放心进攻苏联。美国统治集团中不少人也有此种主张。

1939年9月15日,向德国销售墨西哥石油的美国大老板戴维斯,应戈林邀请前往柏林之前,谒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政府在交战双方间调停。罗斯福并未表示同意,但对戴维斯暗示,他将研究调停的可能性。戴维斯去了德国,并在10月初会见了戈林和德国陆军、海军的有关人士。戴维斯从德国归来后向总统递交了两份报告,并在国务院受到了接见。但是,这次调停最终未能搞起来。在德国才侵占波兰的情况下,当时的环境气氛不适美国调停,也不适马上使英法与德国间的战争(虽是静坐战争)转变为对苏战争。

1939年11月底,苏芬战争爆发。美英法等国政府和媒体都参加了对苏联猛烈攻击的大合唱。媒体还公开号召组成反苏同盟。美英法等国还向芬兰提供了几百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的军事援助(而美国除向芬提供几千万美元的贷款、“私人捐助”外,还低价卖武器给芬兰)。美国还宣布对苏实行飞机、铝、钼及其他物资的禁运。

英法开始组编一支准备从芬兰向苏联进攻的15万人的远征军,其中英军10万。决定英法从中东基地出发,联合土耳其军队,从南面向苏联的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其中包括飞机轰炸巴库石油基地)。英法虽跟德国处于交战状态,但他们不打算向德国进攻,却打算向未宣战的苏联进攻。美国对英法的从北、南两个方向进攻苏联的计划持赞同态度。不过,英法对苏进攻的计划,最后由于一些原因(如北欧国家不让远征军过境等)未能实施。总之,美国直至1940年3月,仍然奉行与德国妥协,保证德国西线安全来唆使德国向东进攻的绥靖战略。

但是,德国未向东进攻,却在1940年4月入侵丹麦和挪威,随后更是向西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美英法统治集团的绥靖梦想。

德国的闪击战获得迅速胜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被占领,法国投降。德国的胜利及德国控制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海岸线,使美国极为不安。称霸欧洲大陆的德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敌人。另外,随着法国的投降,德国可能借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进入美国的传统后院——美洲。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后,德国将从陆上强国变为海上强国,可能在大西洋和美洲与美国争夺霸权。

因此,绥靖战略的失败和必须迅速遏制势力急剧膨胀的德国法西斯的想法,使美国加快了对德作战的准备。1940年5月中旬,罗斯福提出年产5万架飞机的任务(这将远远超过当时全世界其余各国飞机产量的总和)。美国也加大了用于国防的拨款,在丹麦、挪威被占领以后的12个月内达37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当时日本年GDP的几倍,或约相当于德国的年GDP),到1941年11月,国防拨款已增达600亿美元。而战争爆发到德国进攻丹麦、挪威前,美国国防拨款只有几十亿美元。

美国不仅在欧洲推行对德绥靖政策,还在亚洲推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如果说,随着1940年4、5月德国向丹、挪、法、比、荷的进攻和占领,美国彻底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幻想,那么,这时的美国还存在对德国在东边的盟国——日本的绥靖幻想。虽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东南亚的扩张侵犯着美国的利益,并加深着日美矛盾。但美国继续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姑息、示好,把日本的侵略矛头引向北边,引向苏联。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仇恨,使美英法企图把德国的进攻矛头引向东方而不杀向西方;美国在亚洲如法炮制,力图使日本北攻而不是南进。

1938年夏,日本关东军曾进犯哈桑湖地区的苏联远东边界,但以失败而告终。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又以更大规模向驻在蒙古东部哈拉哈河地区的苏军和蒙军发起进攻。经过三个月的激战,直到1939年8月底(即德国进攻波兰前夕),侵入蒙古东部的日本兵团几万人才被苏军全歼。日本对苏军的这两次进攻,使美国统治集团对日本军队将以更大规模侵略苏联存有很大幻想。

加上直至1941年上半年,日本仍把最精锐强大的陆军集团——关东军部署在中苏边境的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在中国东北部署的日军人数和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数量多于在中国关内的日军总和,更加深了美国统治认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头主要是指向苏联的看法。因此,在美国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想法之后的一年内,美国对日本的绥靖战略——姑息、纵容仍在继续。

1940 年7月16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声称,门罗主义也可能适用亚洲。门罗主义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美洲是美洲人(实际是美国)的美洲,其他洲的国家不能干涉美洲事务。门罗主义适用于亚洲,就暗示美国不干预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此话一出,7月17日,英国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将运送商品和物资的滇缅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锁三个月。这样一来,滇缅公路被封锁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上香港对内地关闭,加剧了中国的物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英以这种方式间接参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但美国却不对日本实施经济封锁,甚至贸易禁运的措施也不采取。而美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美国人也知道,“维持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别是铁、钢和石油,都是从美国获得的”。因此,如果对日本贸易实行真正的禁运,就会使日本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美国认为,如日本陷于这种状态,其军事力量和保证向军事力量提供装备和后勤供给的日本经济,根本不能胜任对苏联的进攻,甚至完成对中国革命力量的镇压都较困难。即不能实现美国长期纵容、放任日本侵略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反过来讲,美国对日本的物资供应,是建立在美国认为日本仍可能北攻苏联的基础上。

1939年8月,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在哈拉哈河惨遭失败。9月16日,苏日两国签订了停火方面协定。美国对此很不高兴。美国共和党领袖范登堡宣称,如果日本敢于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那美国将立刻禁止对日贸易。当然,苏日当时并未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关东军仍部署在靠近苏联的中国东北。因此,虽然美国官方有时也发表一下谴责日本在亚洲侵略方面的讲话或抗议,但美日之间的斗争“仍然是一场舌战”,美国不采取任何足以制止日本侵略政策的实际措施。

另外,欧洲战争发生后,特别是德国进攻西欧后,英法荷在亚洲对日地位严重削弱,他们在亚洲的地位严重依附于美国的扶持,英法荷对日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日态度。所以美国对日纵容,英法荷就更卖力地讨好日本。日本凭借从美国、英属各国、荷属印尼以及法属印度支那进口所需物资和原料,继续增加其军事战略储备,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美国很希望日本北攻苏联,但日本却在权衡是北攻,还是南进。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仇恨,日本很想进攻苏联。但形势比人强。关东军在哈拉哈河一战的惨败,给日本进攻苏联的想法浇了一盆冷水。苏联工业的增强、苏联远东军队的威力,和英法荷在西欧战场的惨败,其亚洲地位极其虚弱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认为,北攻比南进风险大得多,如果此时向南洋推进,英法荷没有能力给日本造成较大困难。

1941年7月,日军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南进意图已经明显。美国这时知道,自己企图通过绥靖政策使日本北攻的战略失败了。日本没有利用价值之后,美国不用再对日妥协退让了。原来掩饰着的美日矛盾浮上台面。1941年7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随之,英国和荷属印尼宣布了类似措施。此后一段时间里,美国对日外交任务重点,由绥靖变为怎样使美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由中立国变为交战国的理由;怎样使美日交战在美国希望的时间内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