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生想了想,写了地址,上海大自鸣钟西康路某弄5号三楼,旁边一栏里写,小毛,最近好吗,好久不联系了,我几次想来大自鸣钟,也想去苏州河。

在金宇澄的《繁花》中,曾不止一次提到了“大自鸣钟”,这里是小说中小毛居住与生活的地带,也是沪西曾经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大自鸣钟是一座位于长寿路和西康路的交界处,建于1926年的钟塔。在当时的沪西地区,这是第一高层,它高14米,平面呈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大时钟,每隔一刻钟便报一次时。

在那时的中国社会中,几乎没有工人家中拥有钟表,大自鸣钟就成了时刻提醒工人上班时间工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大自鸣钟历史照片及老长寿路商业街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大自鸣钟地区逐渐汇聚起了不少商肆作坊,并慢慢成为了沪西重要的商业中心。

1933年,商人潘守仁在西康路建造了鸿寿坊,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层砖木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按鱼骨状肌理分为主弄和次弄。街坊外围,设有各类商店以满足市民的日常所需,弄内也有不少小型作坊与商铺。

1958年,大自鸣钟被拆除,但名称却仍被沿用下来;鸿寿坊则因日益老化设施逐渐破落。不过在历经百年历史变迁之后,这片街道早已成为了长寿路商圈独树一帜的人文宝藏。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老上海人喜欢说:“去大自鸣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寿坊改造前现状照片

2023年9月,由瑞安房产与瑞安新天地倾力打造的普陀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亮相,鸿寿坊在近百年后带着沪西市民生活记忆与温度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1933年始建成时的鱼骨状肌理石库门里弄结构被保留下来,红色屋顶也延续了旧改之前的屋顶颜色和样式……

如今的鸿寿坊,由一条街道贯通南北,将长寿路与新会路相互串联。整个社区被划分为三个区域:诉说着城市回忆的红瓦坊、荟聚自然的泉水坊,以及带着精致烟火气的长集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籍加拿大记者、作家、理论家和活动家简·雅各布斯曾说过:“街道是我们归属感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街道并非城市的血管,而是神经网络,是积累的智慧。

好的城市的活力是在非规划的、自组织的、即兴生长的街道中孕育的,人们按照需要而自然选择的生活,构成了街道赖以存在的混沌的复杂性,并创造了连续而短小的“街道眼”,从而激发出自发自由的街道芭蕾的“舞步”。

在数字化与城市化不断重叠和交织的时代下,街道的含义被无数次重塑,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疏离感愈发加深。城市的街道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焕发光彩、让人们再一次参与进所生活的街区、让在地性不再是冰冷的字眼,成了当下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街道、街区,还是社区,这些实际存在的公共空间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附近。汉语词典中将“附近”解释为“相距不远的地方”,通常以形容词或名词的形式出现。但如果往深了想,它更像是一个稀松平常,却又具备一定思辨性的概念。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以自身或某些特定场所为圆心,将方圆几里划为“附近”。这种相对性的存在往往并非只针对物理空间,而是被视作一个没有具体的距离,也并不怎么固定,但足够自在、舒适的流动场景。

去一次“附近”大可不用盛装打扮,也无需什么仪式感。“附近”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舒适区,唯一的区别是你可以随时随地无负担的跳出。但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概念,接纳着熙来攘往的,不同地区、性别、职业、身份和地位的人们,并通过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景观、生活习俗和管理方式,带给人们直接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衍生出方便性、舒适感、私密性、安全感、亲切性等认知和情感。

我们希望让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并让它以某种形式留存和延续,让自然场景在城市中还原,让在地的独特性为自己发声,让对话发生。这是我们的期望,也是一帐城市营创立的初衷。

带着这样的愿景,我们将于2024年5月31日~6月2日,于百年街区鸿寿坊举办今年第一场一帐露营会。

历史建筑带来的时间厚度,和新建筑的鲜艳灵动让鸿寿坊与周边社区的浅灰色底色形成了巧妙对比。餐饮文化、社区文化与特色场景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公共空间中有机融合。

在这个15000平米的街区里,阶层、代沟和不同喜好都被温暖抹平,不断滋生的烟火气氤氲着浓烈而遥远的回响,也让许多有趣的互动和变化在当下发生。

我们期待通过一帐城市营,让人们再一次深入街区,实现家门口的烟火气;让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再一次成为生活方式中的交汇点;让日常的规模和质地自由生长。

让附近,再一次回到我们身边。

✵上海最“热”的城市露营,我们是怎么玩的?

✵安义夜巷·一帐城市营:我们在静安嘉里中心,吹了吹夏末的晚风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帐城市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