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六处战伤的粟裕,多次在鬼门关前转悠,然而,他却以神奇的兵法与坚定的信念,屡战屡胜,充满传奇的战争经历令人叹为观止。在淮海战役中,他更是以弱胜强,创造了翻天覆地的战争奇迹。

刘伯承元帅亦对粟裕的战功赞誉有加:“百战百胜,他是解放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荣耀满身的猛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坛生涯却风雨兼程,这背后又隐藏了何种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生将才,斗胆直陈

阳光照射在1907年8月10日的湖南会同县,一位婴儿在枫木树脚村的一个小康家庭中哭出了第一声。

他是粟裕,聪慧的他从私塾至高级小学堂,智慧的种子逐渐萌发。

后来,春风吹进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年轻的粟裕投入共产主义探索,年终加入共青团。

1927年,长沙的“马日事变”爆发,党和团成员成为反动势力的目标。中共灯塔照引路,粟裕跟随组织走向武昌,投入叶挺领导的国民党军训练团,接任学员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位矢志不移的革命者,他在共产主义的信念引领下,毅然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他踏上了漫漫革命路,那是一条充满艰辛,但充满激情的道路。

他参与了南昌起义,亲身经历了那场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斗争。他也加入了井冈山的革命战斗,站在那山高水长的战场上,他深深体会到革命的艰难与峥嵘。

他从一名士兵开始,以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逐渐攀登到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层。他的一步步成长,是他革命信仰的坚定和决心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他身居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官,手握军权,背负着解放人民的重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的理想和共产党人的信仰,他用勇气和毅力引领着他的士兵,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

粟裕磨砺实战,习得积极防御和运动战等策略,明白战争的规则需要以实际出发,不仅在战争时期多次斗胆直陈,更是深影其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求功名

在浓厚的谦逊与谨慎中,粟裕的深藏不露的贡献在光辉的淮海战役中得以显现。他不仅是这场决定性战役的建议者,更是主要的领导者之一。

如此赫赫战功,甚至引得时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的王德专程赶赴北京拜访,寻求粟裕的建议。但当他问到关于如何向到南京研究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阐述时,粟裕的谦逊依旧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对王德指明四个“突出”:强调党中央、毛主席的卓越领导;强调总前委常委首长的精准指挥;强调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坚韧;强调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永久地纪念淮海战役,当年的战场上纷纷建立起了许多纪念场所。然而,对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直接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双堆集,却没有任何相关纪念建筑。

1978年6月19日,粟裕与安徽省委副秘书长交流时,提出了倡议——在淮海战役的战斗重地双堆集建立一座纪念馆。他指出,《淮海大战》这部剧本竟然没有提及二野在这场艰苦战役中的辛勤奋战,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三野出动了1个特别纵队和4个步兵纵队来支援,但主要力量仍然是二野,这一点不容忽视。粟裕的言论充分展现了他对事实的尊重,对历史的敬意。

粟裕的谦逊饱含孙子兵法的精神,虽为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却未求一处显眼纪念。他对双堆集需要纪念场所的见解揭示了他的尊重与谦和,这精神是他隐功尽责、厚德载物的品质。

作为一位精通孙子兵法的名将,粟裕深刻理解并践行着“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句至理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期的战争岁月中,他将这句话视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和指南,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战局有利时,指挥员应果断出击,无论上级如何命令;战局不利,应避免出击,尽管上级坚决。

他持守“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的原则,从而成为我军的“国宝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