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对首个月球背面采样任务寄予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新华社

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探测器。这次任务将历时53天,是中国目前开展的最复杂也最有难度的探月任务。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有望在6月底拿到从月球背面带回的首批岩石样本。

当地时间周五下午在海南岛文昌,这个7.2米高、8吨重的探测器由长征五号火箭搭载着在暴风雨中升空。一小时后,探测器与火箭分离并进入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宣布此次发射“圆满成功”。

香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Quentin Parker称赞这次发射“完美无瑕”。他说:“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太空探索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这次任务成功,将成为科学界的另一大盛事。”

为什么科学家对此寄予厚望?

在月球背面“挖土”有多难?

迄今为止,人类共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这10次采样均位于月球的正面。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整体上相对于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因此,嫦娥六号计划对月球背面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争取获得更新的月球科学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直径约2400公里的撞击坑,是月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撞击坑。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也大大增加了月球“挖土”的难度。

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据专家介绍,一旦错过发射的时间窗口,奔月就会受到影响。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地球上的无人区就够可怕的了,何况它还是在月球上。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据悉,鹊桥卫星截至目前,已经有两枚飞行在月球背面了。2018年的鹊桥一号,成功保障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月背软着陆,踏上了人类首次的月背之旅。而今年3月,鹊桥二号则率先嫦娥六号一步,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用升级了的装备来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中国探月工程

嫦娥六号如何带回月球“土特产”?

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全过程约53天。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下嫦娥六号的“出差”日程表——嫦娥六号任务主要经历了11个飞行阶段,分别是:

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以及再入回收段。

其间,还涉及探测器的四个组成部分: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的多次分离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嫦娥六号任务将沿用嫦娥五号的采集方式,使用钻取和表取两种采样方式,获得不同层面和深度的样品,并在月球背面同步开展科学探测。

要想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这其中,轨道器既要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还要精准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月背挖回的土里会有什么?

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嫦娥六号预计在6月25日左右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表示,顺利的话,这些珍贵的样本将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并在48小时内完成回收。

资料来源:科普熊猫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上海科协

文章图片用于公益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