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是鸡娃痛苦的源头,而因材施教与反脆弱,才是园丁模式的体现。《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引进后,在儿童教育领域广受赞誉。我刚好做过心理学方面的科研项目,就此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解读。

一、看心理学的书要慎重

2010年之后,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全社会都更加关注心理方面的话题。下面这张图反应的就是相关词条的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是相对于其他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史并不长,很多时候又缺乏硬性门槛(比如有些理论并不需要数学、统计、会计、法律等知识),于是催生了很多伪科学甚至胡编乱造的书籍,害人不浅。

学习心理学很有意义,但是看心理学的书一定要慎重。不要看有多少网红推荐,反而要看作者的简历,以及学术界对其的评价。

我之后会专门介绍正经的心理学相关理论、演化以及对各种乱象的辨析。

二、开宗立派的学术大咖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的作者是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哲学家,她在学术界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咖,公认的发展心理学泰斗。她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哲学系的客座教授。

Alison Gopnik是「儿童学习」这门领域里的跨国指导人,也是第一位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讨论古老哲学议题的认知科学家。她是“Theory of Mind”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理论是过去十五年来心理学和哲学最重要的发展成果之一。

2007年,她成为加州大学第一位拿到最有名望的Moore Distinguished奖学金的心理学家。她也是第一位受邀到APA(美国心理学会)开设讲座的儿童心理学家。

同时,她还是一位祖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内容就跟书名一样简洁,从科学角度说明童年对于进化的重要意义,爱的进化意义,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作者以发展心理学(进化生物学)为理论核心,解释了园丁与木匠理论,告诫父母不要做木匠,而要做园丁。

四、功利主义与君子不器

生活中常见的父母,都把教育孩子当成木匠一样的工作,把孩子当成原料,根据想法、品味、技术、蓝图,制造成桌、椅、车、船。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不应该做木匠。

其实,这种思维的根源就是功利主义,“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是功利主义,为了考级就去学钢琴,为了“上岸”就去考研,为了“圈层进阶”就去考公考编......

功利主义是鸡娃的本质,也是痛苦的源头。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是没能走出童年时的画地为牢。

作者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君子不器”与“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五、因材施教与反脆弱

园丁与木匠是不同的,园丁在营造园林的时候,并不是想着要种最大的花、结最大的果,而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只要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草树木可以自行调节,应对环境变化时更有弹性、更有韧性。

作者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指出,人类童年的存在意义是,就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漫长的童年,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的空间,让人类可以充分发育大脑,不断试验出新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让每一代人能创造出略微不同的世界,并超越前人。童年可能是乱糟糟的,缺乏秩序的,但这恰恰是童年对进化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观点,能够启发人更好地理解“因材施教”与“反脆弱”。那些能够终生进阶,被称赞有“赤子之心”的人,就延续了园丁的模式,保持了更多的开放心态。
我是牧凡记,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