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人民满意教育答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7场)——嘉祥专场,介绍嘉祥县聚力扩优提质,迈入“教育强县”建设快车道有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祥县是宗圣曾子故里、礼孝之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锚定建设教育强县、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2023年,嘉祥教育对标济宁市“建设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坚定走好优质均衡、质量提升、五育并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争取市级以上集体或个人荣誉87项,市级以上现场会11场次,获评省级教育评价改革等试点5个,2022年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位居全市第2名,获得优秀等次,高中教育获市政府通报表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实施扩优提质工程,优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持续保持教育投入只增不减,成立社会民生专班,实施教育提升工程,研究制定《嘉祥县城区学校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6个专项计划。为应对入学高峰,2023年以来,启动了机场路九年一贯制学校、萌山南九年一贯制学校、嘉北新城教育园区高中部等5所学校建设,新增中小学学位5000余个、普通高中学位2600个。规划114个薄改项目全面竣工,完成1413间小学教室照明灯安装工程,新建121所心理辅导室。同时,升级改造校园网110所,智慧校园覆盖率达100%。近期,嘉祥县12个项目入选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增5所市级“百强乡镇中学”和“百强乡镇小学”,入选第二批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嘉祥一中获评全市第二批市级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特色高中,高三级部荣获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县职业中专6个专业获批全省第一批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县实小演武校区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获评省级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达标学校,并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实施教师成长工程,激发队伍活力。不断充实教师队伍,近五年累计招聘教师2399人,今年通过人才回引、校园招聘、归巢计划、公开招聘等方式新进教师244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持续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联合人社、编办出台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平稳实现老中青师资合理梯次配备。精细化编制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三年培训计划,全县拥有省齐鲁名师、特级教师7名,市杏坛名师、特级教师、“十佳校长”和名校长74名。大力实施教师成长“221”工程培养计划和“青蓝工程”,出台制定教师学历提升激励措施,健全完善县镇校三级教研体系,择优配备34名专兼职县级教研员,创新“订单式”“菜单式”教研模式,实现各学段按需送培研培。

实施五育融合工程,培育时代新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今年4月,县委副书记、县长江峰在嘉祥一中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制定全环境立德树人“一校一案”,加强思政课建设,选优配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打造30门思政“金课”,培育5个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坚持“五育并举”,持续加强道德情操、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艺术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培育,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选树宣传活动,完善多元育人体系。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成立体育社团194个,全力打造“特色大课间”,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县祥城中学均获评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3所学校获评济宁市首届中小学生阳光体测班级联赛优秀组织奖,4所学校获评济宁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个社团入选“济宁市乡村中小学特色社团”,获批设立1个市级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实践教育基地。

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创建党建品牌。持续开展基层党建规范提升年、提标育强年活动,精心打造教育系统党建综合阵地试点,加大特色品牌创建力度,市级党建工作示范校达到36个、市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达到17个,县实小教育集团获评省级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开展演讲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组织教育干部到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积极打造“明德铸魂、嘉心育人”师德师风品牌。

2024年是嘉祥教育全面提升年。下步,嘉祥县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六个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争四敢”工作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多元融通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奋力开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县实验小学五老洼校区扩建工程、萌山南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嘉北新城教育园区高中部建设项目,确保如期投入使用。持续做好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移交工作,有效提高学前教育公办率。

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面向社会公开考选教师,重点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完善健全稳定的高质量教师补给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推动教师个性化发展。全面加强“三名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多渠道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常态化师德涵养教育。

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提升省优质园占比,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联盟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设立初中、高中教学成果奖,争创更多省级特色课程和特色学科。

创建特色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壮大家庭教育讲师团,打造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团队。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进校园活动,争创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