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美国使用B-2隐身轰炸机向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投下了5枚JDAM制导炸弹,造成中方3人遇难、20多人受伤。这一举动是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社会对美国看法转变的重要社会记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事件虽然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直到5月9日才承认这是一起“悲剧式的错误”,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最诚挚的歉意”。但从具体实施打击的方式来看,美国方面的计划是充足的。从时任中国驻南大使潘占林的回忆,美国的制导炸弹有击中大使官邸(幸而没有爆炸),也有一枚直接打进了驻南大使馆的地下室大厅,那里是使馆人员聚集放松的地方。可以说,美国方面多枚炸弹的使用应该是基于对大使馆建筑结构的知晓下进行的,很难仅仅是一个“误炸”所能掩盖。

这一事件的发生,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而美国发动这一军事行动的主要动力其实是在于打击刚刚成立的欧元区,并开始探索一种绕过联合国机制进行帝国主义干预的模式,也就是所谓“人道主义干预”。这一模式以“保护责任理论”(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为基础,名义上是说:

当一国“无力”或“不愿”来承担其人民免遭种族灭绝、战争罪、种族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国际社会就可以介入并以适当方式保障该国人民的人权。

本质上,这一理论就是给新帝国主义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绕过了以主权原则为基准的联合国体系,为强国对弱国进行干预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至于所谓的“种族灭绝、战争罪、种族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与帝国主义有多大关联,之后又要如何恢复可靠的政治秩序,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推行的“人道主义干涉”模式,就是一种非常霸道、有利于国际体系强国进行干预的模式,因此也是法理上非常可疑的。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强势,在2001年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快速推广,形成了话语霸权。联合国也将这一概念进行了融入,试图在过程上进行控制。遗憾的是,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1970号决议和1973号决议中一部分限制性内容依然被美英法联军束之高阁,利比亚成为了这一模式的牺牲品,并最终在卡扎菲死后陷入了持续的分裂和战乱。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这一模式的初步运用,背后其实是如日中天的美国霸权和西方强权。确实,当时无人能敌。

而回到1999年的中国,情况则与现在差别巨大。中国当时市场化改革还在深入,很多机制没有理顺的同时,国内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巨大。中国分税制才刚开始施行没几年,中央能力还没有真正强化。中国当时还在加入WTO的关键时期,在没有庞大海外市场支持的情况下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与缺乏资本的状态确实意味着社会停滞的可能性。这一切与现在的逻辑完全不同,但却是当时真实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加入WTO是解决当时问题关键的一步,而美国则是这关键一步中最大的变量。因此炸馆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态度还是以管控、平息这一事件为主,并没有主动升级这一事件。

当然,不升级也不意味着中国人会很快忘却,中国社会确实愤怒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其铭记于心。1999年5月10日晚,中国一家独立的专业调查机构零点调查公司在京、沪、穗三市对816名14岁以下的市民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2.3%的受访者报告自己对美的看法在“炸馆”事件发生后受到“很大影响”,12.6%的受访者表示未受影响(但调查报告并末说明这部分人原来对美国的看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53.6%的受访者表示对美国的国际政策本来就不喜欢,现在厌恶感增强了;29.9%的受访者则由欣赏转为反感、相对而言,女性、在校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工人对美态度的逆转最为明显。

虽然后来中国加入WTO,深度融入国际体系,对美看法又有缓和。但是只要对美感官发生改变,炸馆事件就必然是这种负面态度的基础。现在的情况下,美国对华战略遏制、围堵的态势并无改变,炸馆事件作为美国如日中天时蛮横无理的霸权行径典型,中国人不会忘却,更不会让其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