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本头条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搬运必追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氏原螯虾又称为红螯虾,淡水小龙虾,其原产地为北美,后经日本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属外来物种,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试验分别以体重为0.026、1.04和5.06g左右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进行为期8周(56d)的生长饲养试验。

本文深入探讨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对小龙虾产业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养殖发展及其前景

小龙虾具有食性杂、易养殖、生长期短等特性,是比较经济的养殖动物,目前已经在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广泛养殖。

由于其口感好、味道香美、营养价值高,腹部肌肉干物质富含蛋白质(83.60%)和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质成分的39.43%)(封功能等2011)颇受市场消费者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小龙虾市场迅速增长,我国2020年淡水小龙虾养殖总产量达到239.37万t),养殖总面积达到145.64万hm2。

我国对于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的研究开展较晚,其中,甲壳动物中克氏原螯虾相比中华绒螯蟹、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相关研究开展更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随着小龙虾市场的火爆才逐渐开始展开对克氏原螯虾的的研究,克氏原螯虾营养需求的研究就显得更晚和更为匮乏,导致小龙虾产业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基础营养研究还有待完善,配合饲料的营养需求综合考虑还有所不足投喂策略管理不科学,养殖产量不稳定,规格较小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小龙虾营养需求研究,建立配合饲料标准,提供科学的投喂策略,推动小龙虾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

克氏原螯虾体长扁,甲壳厚,性成熟后体色由青变红。躯体共21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部为6节,胸部为8节,腹部分节现象明显共计7节(含尾节)。

小龙虾附肢较多,头部有5对附肢,前2对为触角,分为大、小触角具有感官功能,后3对为口肢,用于咀嚼饵料;胸部具有8对附肢,前3对为颚足负责摄食,后5对为步足,负责运动、清洗、摄食以及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腹部具有6对不发达的附肢,称为游泳足。雄性个体的管状交接器由前2对附肢分化而成。尾肢与尾柄合为尾扇,比较强壮。

有关投喂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研究少之又少。小龙虾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食源广,微生物絮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沉水植物均可摄取,但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存活率以及产量,还需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水产动物生长速度会逐渐增加然后保持稳定。但是如果继续增加投喂水平,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减缓生长速度。

这是因为食物的过量摄入导致肠道负担过重,进而影响了消化吸收能力。投喂水平下其特定生长率(SGR)与饱食投喂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呈现出曲线状的摄食-生长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饲料成分、养殖环境因子、水产动物规格和生长阶段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水产动物的体组成。研究发现水产动物从饲料中摄取能量会影响体组成中脂肪的含量,水产动物生长阶段以及规格对体组成中蛋白和灰分含量影响更显著。

投喂水平过低时,水产动物要消耗过多体内的脂肪来供能,导致体组织中脂肪含量降低;投喂水平过高,水产动物摄入过多的能量提高了脂肪的沉积,导致体内脂肪含量的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在对团头鲂适宜投喂水平的研究中发现,投喂水平仅对团头鲂全鱼粗脂肪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全鱼粗脂肪的含量随着投喂水平从2%提高的4%而显著增加。

关于石斑鱼幼鱼投喂水平的研究发现,投喂水平显著影响其特定生长率,82.30%饱食水平时,石斑鱼特定生长率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杂交鲟为研究对象,发现体组成中粗脂肪含量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投喂水平并不能影响水产动物的体组成,例如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相关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喂水平增加,水产动物摄入能量相应的也会增加,容易产生过饱食现象,过饱食又会造成应激反应,从而造成一系列消化道问题,如肝损伤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以杂交鲟为试验对象,发现适当提高投喂水平有利于改善杂交鲟的营养状况,而投喂水平过高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有研究发现,投喂水平降低导致塞内加尔鳎应激并且造成了免疫能力下降。表明不恰当的投喂水平造成水产动物应激,免疫能力下降,易感染疾病,探究出水产动物适当的投喂水平运用到生产实践避免水产动物应激现象提高免疫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喂水平对水产动物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投喂频率指的是一天中喂食水产动物的次数,已报道多种水产动物最佳投喂频率的研究,但是由于克氏原螯虾的研究起步晚,投喂频率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探究罗非鱼幼鱼养殖过程中最适宜的投喂频率开展了70d的养殖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为2次/d和3次/d时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最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非鱼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合养殖成本发现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为了探究牙鲆成鱼流水养殖过程中最适宜的投喂频率开展了60d的养殖生长试验,研究发现3次/d为最适投喂频率。

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了为期56d的养殖试验发现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对团头鲂幼鱼进行了为期56d的养殖试验发现2-3次/d为最适投喂频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比较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水产动物不同物种其适宜投喂频率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同种水产动物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最适宜投喂频率可能有差别。

除此之外,养殖对象不同的规格以及养殖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投喂频率,最终可能会影响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养殖产量。

近来随着水产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户和学者们把目光逐渐聚焦到投喂频率上,投喂频率成为了研究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产动物的体组成作为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依据,容易受到内外因子的干扰。投喂频率作为外界直接的干扰因子可能会对水产动物的体组成产生影响。

目前有部分研究发现水产动物体组成中脂肪的含量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以鲑鱼为研究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体组成中粗蛋白的含量主要受到鱼体内部因素的影响,鱼的规格、生长阶段等;而体组成中粗脂肪的含量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香鱼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体组成粗脂肪的含量显著增加。类似的大黄鱼和大口鲇研究也发现粗脂肪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关注投喂频率对水产动物体组成影响可能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机体的健康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喂频率作为外界的直接干扰因子,可能会引起水产动物调节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来应对干扰。投喂频率过快可能导致水产动物长时间保持较高的代谢强度,机体超负荷运转进而导致机体的免疫能力受到损害。

以长鳍篮子鱼为研究对象发现,投喂频率为 3 次/d 其生长性能和健康状态均最佳,而当投喂频率提高到 4 次/d 时,鱼体内的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免疫功能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羔红点鲑幼鱼研究发现,适当提高投喂频率可以提高其免疫力,4 次/天的投喂频率最佳。

经过研究发现,高投喂频率下凡滨纳对虾免疫功能得到增强,而低投喂频率下其免疫功能有所下降。

可见,投喂频率在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中可能显著的影响着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殖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投喂频率有利于养殖动物健康生长,对养殖动物存活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保证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小龙虾深受市场上各大群体的喜爱,小龙虾产业链蓬勃发展,小龙虾产量急需增加,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发展、不断改进新的养殖模式

研究结果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小龙虾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并建立科学的投饲策略和配合饲料标准。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养殖实践,我们才能满足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促进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