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群人,他们的工作辛劳而繁琐,常常无法看到朝阳与日落,但他们却用精心的护理点亮患者求医路上的灯,他们的名字叫“护士”。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护士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青春热血。今天,我们走近省一院护士群体,看他们如何聚涓滴之力,护人民健康。

神经外科主管护师董燕:

“我们面对的是生命

一定要慎之又慎”

“26、75、78床排痰,25、26、74床复测血压……”神经外科主管护师董燕护士服口袋里的小本上,细致地记录着当天所有分管病人的观察要点及工作重点。每天下班前,董燕总是习惯性地对照备忘录,一遍遍检查工作完成情况。董燕总是说:“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要慎之又慎,一点都不能疏忽。”秉持着这一初心,她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34年。

神经外科收治脑部肿瘤、颅脑外伤、脑出血等急重症患者居多,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细致入微”已经成了董燕的习惯。凭借着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患者的病情变化逃不过她的双眼,及时发现异常、快速处置,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记得一个27岁的小伙因自发脑出血住院,董燕密切关注着他的身体情况。一天,在常规测量生命体征时,小伙的血压骤升,董燕瞬间察觉情况异常并即刻汇报值班医师。紧接着小伙出现了剧烈头痛和呕吐症状,经检查显示再次突发脑出血,因观察汇报及时,紧急手术治疗后,小伙很快转危为安,康复出院。“这件事也再次提醒了我,患者的任何一点生命体征异常都绝不能放过,不然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了。”董燕说。

长期的护理工作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记者感叹董燕的不平凡,她却淡淡一笑,说自己只是平凡人做着平凡事。

从业34年,董燕也有过许多辛酸。“最遗憾的就是对家人的陪伴太少了。”在女儿最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董燕缺席了大半;在父母日渐年迈生病住院时,作为女儿却无法经常侍奉左右……这让董燕十分自责。

虽然有遗憾,但在董燕的职业生涯中,收获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看到病人一个个康复出院就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值得。”很多年前,一次上夜班时突遇停电,一位路都走不稳的老奶奶担心董燕害怕,特意来到护士站安慰她:“姑娘你别怕。”一句话让董燕热泪盈眶:“不仅我们心里有病人,病人心里也有我们。”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陪伴和支撑着董燕一路走来。

内科重症病房(MICU)主管护师饶静东:

细致认真的护理

让患者和家属更安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症监护室被称为生命最后的防线。省一院内科重症病房收治的大多是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脓毒血症、重症肺部感染等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病房里,患者的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病房外,等待的家属心情焦躁、忐忑不安。

护士要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我们就是上个厕所,也一定要托付给同事看着。”工作中,主管护师饶静东随时细致关注着他管理的每一名患者的情况,看到氧气面罩的绳子比较细,他就和同事用纱布裹住绳子,以防患者的耳后被勒伤。“他常常下了夜班还给同事打电话,问哪床的病人还有没有吸痰,问有没有翻身,交代该怎么吃药。”饶静东的妻子程淑说。

作为科室里较少的男护士之一,饶静东总是在需要干力气活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在MICU,帮病人过床、翻身等力气活很多,其实我们科室的女护士也很厉害,但男性始终比女性更有力量优势,我也想尽可能多做一些。”

患者病情比较稳定时,饶静东会抽空扶着恢复期的患者下床活动。患者心情烦躁,饶静东就经常和他们聊天,或者帮他们给家属打个视频电话,为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情。有一次,饶静东护理了一名羊水栓塞的产妇,产妇的身体状况很不好,还担心着同样在住院治疗的孩子。饶静东一边耐心地向产妇解释她的病情,帮她树立信心,一边向儿科的同事询问孩子的病情。当他将孩子病情稳定的消息告诉产妇后,产妇放下心配合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饶静东还尽己所能宽解患者的家属。“我经历过在手术室外等待家人的时刻,知道作为病人家属的焦虑。”因为感同身受,饶静东会尽可能地将患者病情分析给家属听,让他们心中有数。

这些点滴,让饶静东在患者和家属那里收获了无数好评,有时候,患者会主动关心地问他有没有吃早餐等。“从业快11年了,我能被患者需要,患者也会将温暖传递给我。”看着患者好转出院、转到普通病房,就是他越来越热爱护理这个专业的原因。

儿科护理团队:

练就扎实的急救技能

随时与死神抢生命

“患儿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快清理气道、气管插管……”这样惊心动魄的急救,在儿科十分常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快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儿科副主任护师邓成菊介绍,科室131名护理人员把抢救技能练习了千遍万遍,急救指南都熟记于心。“儿童病情变化比成人更快更急,要求快速反应的时间更短。另外,孩子的身体更脆弱,尤其是早产儿,有的出生时只有几百克,对他们实施急救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很可能对孩子造成损伤。”邓成菊说,他们不仅要救命,还要尽可能保障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团队不断地学、练、考,让自己的急救技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在今年省一院举办的以“强基础、提质量、展风采、促发展”为主题的团队急救技能大赛中,儿科团队在半决赛中冲进六强。“我们的参赛人员包含了医生、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年轻护士,通过一次次的比赛,不仅增强了团队配合能力,也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吸取和学习了其他团队的好经验。”

除了强大的急救技能,儿科护士们更多时候要做好孩子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里,护士们身上,经常“挂”着一个小宝宝,轻声安抚;口袋里,随时都能掏出玩具甚至是一个漂亮的音乐盒,带给被病痛折磨的孩子们安慰和惊喜。

邓成菊记得,曾经有个名叫“小花生”的早产儿病情危重,在儿科住了很长时间。孩子妈妈特别担心,每天都给小花生写信,在送母乳的时候一并交给护士。虽然小花生根本听不懂,但每次护士们都将信读给他听,还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让孩子妈妈安心。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护理下,小花生终于转危为安,平安出院。后来,妈妈还带着小花生回来看望和感谢医护人员。“这是我们曾经带大的孩子啊,每次看到孩子健康长大了,都打心眼里高兴。”邓成菊形容,这样的心情,与“母亲”无异。

全媒体记者: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