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壳薄、肉多、味美”特质享誉市场的南沙青蟹,色泽鲜红、脆爽鲜甜的黄阁小虎麻虾,均为出自广州南沙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同样面临着种质资源、人工繁育技术、养殖模式等亟待升级的多方困境。

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依托得天独厚的咸淡水交汇水域,孕育了不少特色水产品,要大力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无疑是“催化剂”。2023年,刚成立的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围绕南沙青蟹、小虎麻虾、加州鲈、黄鳍鲷、草鱼、鲫鱼等南沙特色品种,设立了8个科研项目,开展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模式。

5月9日,研究院举办了2024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粤港澳渔业发展论坛,科研团队分别汇报了上述6个南沙特色品种的科研新进展,并与院士、教授等专家现场交流。以南沙青蟹和小虎麻虾为代表,它们会迎来哪些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沙渔业产业园标准化鱼塘。

正在推动建设南沙青蟹育苗场

南沙的养殖水域属咸淡水交汇,底质以泥砂质为主,是优质青蟹的理想养殖区。因此,在南沙生产的青蟹体型较其他地区更大,一年便可成熟食用,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近几年,“南沙青蟹”先后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富民兴村的特色农产品。全区青蟹养殖面积超2万亩,年产量近4000吨,年产值约1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由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领衔的南沙青蟹项目团队研究发现,现阶段,南沙青蟹产业发展存在着种质资源研究不充分、苗种的繁育和供应不足、缺乏优质低值的饵料、养殖模式与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着南沙青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南沙青蟹。

育种是南沙青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关键。当前,南沙青蟹蟹苗供应仍主要依赖于野生捕捞,数量、品种不稳定,约30%的青蟹蟹苗可人工孵化养殖。南沙青蟹项目团队代表吴坤指出,环境因素对青蟹抱卵孵化过程影响的研究正逐一突破,已实现人工环境下由膏蟹往抱卵蟹的转化,但抱卵率和抱卵质量还有待提高。与野生苗相比,人工苗的抗病性、抗逆性也还达不到要求。

为此,南沙青蟹项目团队构建了拟穴青蟹的种质资源库,支撑南沙青蟹的育种研究。吴坤介绍,团队正推动建设青蟹育苗场,以满足年产量100万只以上的优质青蟹种苗需求,缓解南沙乃至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青蟹种苗短缺的问题。

“膏油”黄油蟹人工育成率有提升

在南沙青蟹中,公蟹主要作为肉蟹,母蟹则根据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分为奄仔蟹、膏蟹、黄油蟹等,“黄油蟹”颇具盛名。受环境条件制约,雌蟹转变成黄油蟹的概率极低,数量稀少,1000只仅能产出两三只,因此市场售价极高,被称为“蟹中贵族”“蟹中茅台”。

提高黄油蟹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在于苗种来源和饵料质量。由于传统种类的饵料如白蚬等,价格不断上涨且供应不稳定,近来部分养殖户选用钉螺饲养青蟹后发现肝胰腺发黑、发绿的情况,极大影响了青蟹成活和价格。科研团队对比不同苗种和饵料对青蟹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探索最契合南沙养殖的优质育苗与饲料。

“廉价饲料容易导致肝脏病变的问题。”吴坤指出,白蚬、贝类和田螺虽然价格较高,但能够显著提升青蟹的生长质量和风味,其中使用河蓝蛤(白蚬)饲养的青蟹具有最高的生长性能,河蚬及田螺次之。因此,研发品质高且经济实惠的新型饵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黄油蟹市场较为混乱,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吴坤表示,团队正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黄油蟹市场标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将黄油蟹分为顶级品(俗称“全油”)、特级品(俗称“头手”)、一级品(俗称“膏油”)三级,为黄油蟹产业的质量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南。同时,通过营养强化和环境控制的方式,推动黄油蟹膏油的高质量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沙黄油蟹。

“在我们的实验环境下,能显著提高膏蟹(满膏)产生‘膏油’黄油蟹的概率达30%”,吴坤表示,尽管其形成机制尚未明晰,但已是一种进步。不过,“全油”和“头手”黄油蟹要在人工环境下转化较难实现,仍需不断探索。

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养殖,科研团队将着重于五方面的探索,分别为饲料配方优化、营养水平提升、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养殖品种多样性增加以及室内循环水养殖技术应用。通过借鉴福建的“夏蟹冬贝”轮养模式、浙江的青蟹、贝类、鱼虾一堂共养的多营养层次混养模式,探索适合南沙的健康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收益。此外,团队还在探索利用废弃物作为天然饵料的新途径,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

初步形成小虎麻虾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黄阁小虎麻虾呈小弧形,颜色鲜红油润而有光泽,以其肉质鲜甜、口感韧实而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据了解,这种韧实的口感,就来源于小虎麻虾在咸淡水交界的环境中锻炼出的坚韧肌肉,而其鲜甜的口感,则源于这里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纯净的水质。

目前,在黄阁镇的繁育场,项目繁育的小虎麻虾总推广养殖面积为320亩。据统计,小虎麻虾的亩产可达200-400斤,是传统养殖手段产量的3-4倍,可实现每亩1.6万元-3.2万元的经济收益。

黄阁小虎麻虾。

小虎麻虾项目团队代表、研究院副院长赵会宏介绍,小虎麻虾正面临着野生资源稀缺、遗传背景复杂、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效率低下等困境,限制了养殖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团队开展了包括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育苗与养殖技术改进、以及探索生长促进相关基因等在内的多方面研究。

“我们通过对野生青虾进行繁育技术研究,已初步总结出一套小虎麻虾人工育苗的技术规范,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赵会宏表示,通过基因测序分析,团队确定了17个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与364个性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优化繁殖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扩大小虎麻虾的养殖规模,也为其它水产品的人工育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

“我们对幼虾和成虾的营养需求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小虎麻虾幼虾和成虾的饲料配方。”赵会宏指出,接下来,科研团队将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手段,计划培育出具有高生长率、抗病、抗逆境特征的优良品种。此外,继续探索小虎麻虾的资源分布,并扩展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调查,着力解决当前限制小虎麻虾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秦启伟教授透露,今年,研究院将重点推进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项目一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左右,由高标准养殖池塘、种质资源库、综合实验室和渔业智慧管理平台等组成,主要项目有养殖基地中央控制中心、池塘养殖智慧渔业管理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立体多层玻璃缸养殖系统、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等。园区集水产科技研发、养殖模式示范、产业化模式推广、技术培训、参观调研和文旅研学等功能将打造国内先进的智慧渔业示范基地,带动地区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