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需强调前瞻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此在多元协同中实现就业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实效,也是体现大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

高校应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指导工作的同时,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效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就业优先战略引领下,采取优化顶层设计、开展专业化指导、构建精准指导体系、创新指导工作形成等措施,丰富理论知识储备、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技能,辅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就业心态实现充分就业。

树立就业优先工作理念

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就业优先工作理念,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关注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与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优化顶层设计,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树立就业优先工作理念,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地位。高校需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此引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组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和开展主题教育,对标就业优先战略的相关实施要求,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理论武装工作者,帮助工作者树立“就业优先”“以生为本”工作理念。同时,从调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考核标准角度入手,将能否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考核标准,注重系统性、全局化。引导工作者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避免陷入过度追求就业率的误区,切实推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正确开展。

优化指导工作顶层设计,关注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立足就业优先工作理念,高校需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以完善的宏观规划指导工作的具体开展。制定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层面安排专人负责,自上而下确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三级管理机制。从大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强调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高度契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指导工作体系,在横向连接、纵向贯穿的有机结合中推动指导工作有序开展。

开展专业化指导培训

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指导工作实效性。高校应采取提供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优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

提供培训,增强工作者专业素养。立足本校工作者指导实际,高校应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以就业优先理念、就业创业指导专业知识锻炼工作者指导能力,促进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引进专家学者,帮助工作者掌握更专业、更先进的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注重工作者的培训参与度。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线上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工作者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聘请资深从业人员线下指导实践工作开展,锻炼工作者专业技能。依托各类信息平台建设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数据库,展示相关科研成果、理论体系、优秀工作案例等,便利工作者随时随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引进人才,优化工作者队伍结构。高校需引进就业创业指导专业人才,优化工作者队伍人员结构。在招聘环节,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就业创业指导专业素养,或要求应聘者畅谈对就业优先战略的理解与落实建议,或结合具体指导实践案例分析应聘者的综合素养。同时,重视分析应聘者的就业观念、师德师风素养,从准入环节把牢招聘人才的专业素养关,组建专业化工作者队伍。

创新指导工作实践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化特征明显,就业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及工作者需立足学生学情实际、就业形势等,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重视大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以充分互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创新实践形式,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除讲授就业创业理论知识外,高校及工作者应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咨询工作室,定期组织就业创业交流会解答学生疑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大赛、创业大赛,以赛代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邀请优秀人力资源师、企业招聘者、创业成功者、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经验分享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离不开社会企业的参与。尤其是在就业优先战略下,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高校应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工作岗位、明确自身就业方向,结合实践锻炼增强就业创业自信心,进而为实现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刘建峰,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