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拉开战幕。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千里南下,连续攻击,经过20多天作战坚决分割截断了北宁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据点,歼敌2万余人,并孤立了锦州守敌,达成了初步作战目标。对于下一步作战,林彪决心以2个纵队附2个地方师兵力坚守塔山阵地,阻击葫芦岛、锦西敌军东进兵团海运支援锦州;同时以4个纵队兵力阻击由沈阳出援的敌军西进兵团,配合东野主力攻打锦州;另以1个纵队(第1纵队,欠1个师)担任总预备队,驻防锦州以南的高桥,随时准备策应南北两个方向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解放军对锦州的包围越来越紧,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惊慌失措,一面电告葫芦岛求援,一面致电沈阳请求突围。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此时的战略就是一个字“守”,不论是沈阳还是锦州、长春,他都要求各部队坚决守下去,死拖活靠,期待中间会有什么转机。凡是主动出击或突围的策略,他都一概反对。蒋介石都亲临葫芦岛督战了,范汉杰想从他这儿得到从锦州撤退的允许,哪里有可能,卫立煌绝不背这个责任!他很干脆地拒绝了范汉杰,命令其死守下去,等待东西兵团救援。范汉杰只有硬着头皮组织防御,听天由命了。

林彪等率指挥部亲至锦州前线指挥,鉴于东野炮兵司令员朱瑞于不久前亲自踏勘前沿时牺牲,军委特别致电林、罗、刘,希望他们注意安全,不要离锦州城太近。然而林彪总结提倡的战术原则之一就是“四快一慢”,即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这个战术的重要核心是一个“慢”字,也是林彪指挥艺术的精髓所在: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不打无准备之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10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就乘马来到距锦州城东北方向仅10公里的重要制高点帽儿山。他们登上了海拔400多米高的山顶,仔细察看了地形。无论是防御的坚固程度,还是守军兵力的数量,锦州都远远超过了去年夏季攻势时的四平。当时四平攻坚失利给林彪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不得不慎之又慎。从帽儿山回来后,林彪根据作战处汇报的攻击义县经验,下令各师动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大挖交通沟,向锦州前沿延伸,直至冲锋出发阵地前,以利部队于攻击开始后迅速接近敌阵地,最大程度减少伤亡。后来的锦州攻城战证明,林彪的这一决策发挥了重大作用。

10月8日,林彪又通知攻锦各纵队指挥员前往帽儿山看地形。在东北野战军中,第1、2、3、4、6纵队是绝对主力,有“东野五只虎”之称,关键时刻就要发挥尖刀作用。现在1纵主力担任总预备队,4纵在塔山,6纵主力负责阻击沈阳援敌,担任攻锦州的主力就是2、3纵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帽儿山看完地形后,林彪单独召见了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确定由他指挥2、3纵并加强炮纵担任主攻,突破口选在锦州城北的亮马山、配水池、大疙瘩方向。随后林彪和罗荣桓又去了第2纵队驻地,指示2纵与3纵要搞好配合。

接下来,就要打响攻击锦州的外围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