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为实现速战歼敌、快打快回的作战方针,采取了以步兵、装甲兵和炮兵编成快速穿插部队,大迂回大包围打大歼灭战的方法,想一口气吃掉敌人,三天左右胜利结束战役。

我军为完成这一宏大的作战任务,动用了大量坦克部队参战,战车总数达到800余辆,其中参加作战的有600余辆。这些坦克包括少量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大部分是62式轻型坦克。从指标性能上说,59式中型坦克是我军的主力作战坦克,火力、机动性和抗击打能力都较好。而62式轻型坦克是59式坦克的缩小版,三大性能指标都降了一号。63式水陆坦克则相对较差,速度慢、装甲薄,火炮性能也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北边境地区地形非常特殊,望眼四面全是连绵起伏的山地,高低错落,峡谷纵横,山上山下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和草丛,只有少数道路通行其间,还须从峡谷和山腰上穿过,七曲八折,路窄弯多,又有许多河流阻隔,交通相当困难。

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地形上打穿插,就要面临非常多的障碍。步兵还能沿山间小路攀登,坦克却不能爬山,对道路条件依赖很大。山谷太窄了过不去,路上石头多容易被卡住,土质太软要被陷住,桥梁太脆承受不住,河水过深也无法徒涉,天太热了机械还容易出故障,毛病实在太多。尤其作战不是行军旅游,越军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火力点,层层阻击,坦克进行穿插时首当其冲,面临了严峻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打了几十年仗,作战经验丰富,有一套完整的战法。通常会以连为单位扼守某地,分散配置,控制主要交通线两侧的山头、垭口、村庄等要点,利用适宜地形构筑掩蔽部、坑道、土木质掩体、堑壕等工事,以交通壕连接各出入口,构成分层组合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阵地。同时在各阵地配置轻重机枪、高射机枪、40火箭筒、迫击炮等火器,形成明暗结合的多层交叉火力网。越军中编制有数量较多的反坦克分队,人员精干,配备多种反坦克火器,善于选择和构筑阵地,严密伪装,打法凶狠,威胁力很强。

实战中,我军坦克需要冲破重重自然和人为的险关,打得极为英勇壮烈。其中59式中型坦克担负第一阶段先锋任务,战绩最佳,损失最少,但需要的交通保障条件也最高,对后勤支援依赖最大;62式轻型坦克是主力,参战数量最多,损失最大,最终完成了穿插任务;63式水陆坦克自身条件最差,参战数量虽少但损失比例非常大,经验教训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在东线高平战场复和方向,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一个63式水陆坦克连奉命支援步兵作战,沿公路向前冲击。越军占据两侧山头要点,以密集火力封锁中间道路。还有数量众多的反坦克小组埋伏在公路边的甘蔗林中,充分运用火箭筒、无坐力炮等直射火器,近距离狙击我军坦克。由于我军初战,缺少经验,步兵和坦克的组织协同不好,造成难以互相支援的困境。结果我水陆坦克连孤立突出于前,遭到越军猛烈围攻。仅仅几个小时中,全连9辆坦克就损失了7辆,伤亡连长以下30余人,进攻受挫,不得不撤回后方。

后来我军吸取了第一阶段作战的教训,及时改变坦克使用方法,加强了与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在后面的作战中越打越好,终于扫荡群敌,完成了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