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突破三大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农村实践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继续巩固政策成果并寻求新手段新路径加以推进。当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不够。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厂房、商铺等村级资产获得租金收入,受土地闲置、厂房空置、租赁价格下跌等影响较大。有的村依然缺乏“造血”功能,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也较大,存在收入结构单一、渠道狭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还有一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不够稳固,持续增收缺乏后劲。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不稳定,影响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不利于调动村民积极性,弱化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

农村基层人才依然短缺。近年来,乡村基层承载的公共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事项不断增加,责任不断强化,乡村治理工作任务较为紧迫。农村基层普遍反映,村干部、公益服务人员数量不够。乡村治理涉及党务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公共管理人才,但人才存量不足以承接各类事务。一些村培育了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优秀人才在农村留下来的比例较低,人才因素仍制约乡村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数字化等新手段新方式运用还不够充分。一些村庄引入数字化治理平台,辅助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升了治理效能。但还有很多村没有开通数字化治理平台,普及率有待提高。一些数字化治理平台是城市版的简单场景切换,在功能设计上针对乡村的特色化服务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改进。一些平台仅可在村委会登录使用,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使用频率比较低。同时,农村留守老年人多,对数字化治理平台比较陌生,学习成本相对较高,也影响了数字化治理技术的运用。

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既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又需要在制约因素上精准发力,寻求破除路径。

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村级支出用于村庄公共设施的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的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高,用于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的规模也就越大。例如,有的村拿出一部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高龄农民的节日福利慰问、村民健身器材建设、农村道路和水利修复等,增强了农民群众对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前村干部要结合扶持政策,打破思想束缚,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加大闲置资源资产盘活力度,积极拓宽新的增收渠道,创新经营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培育,营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通过向村“两委”输送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结构,提升村级办事效率和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完善优秀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向农村派驻的专项计划,创造工作岗位,为青年人才下乡提供支持,建强后备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结合村庄实际,围绕基层行政、公共服务、社会工作等短板领域,对既有人才开展针对性专业培训,给予更多工作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以适应乡村治理新的要求。

强化数字技术应用,丰富治理手段和方式。数字技术为解决乡村治理难点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具,具有跨空间性、精准性、即时性、低成本等优点。数字化治理平台不仅打破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约束,还为群众提供了线上的“精神家园”。下一步,应结合农民群众的新需求,积极完善村级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功能,提高普及率和应用频率。例如,提供老年版、大字版客户端,及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增加宣传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日常公共事务办事、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小微权力监督、平安村庄建设等方面的功能。

(周向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