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是指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这“江南三大名楼”加上另外一座,起初是山西运城的鹳雀楼,后大概因为鹳雀楼在明朝之前就损毁殆尽,故址难觅,便将带点仙气的山东蓬莱阁和江南三大名楼,称作中国“四大名楼”。

1、岳阳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这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语气铿锵,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使得岳阳楼名闻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自唐代开始,逐步成为风流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其中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皆为千古绝唱。

岁月沧桑,历史上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燹,屡毁屡修。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现在的岳阳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沿袭清光绪年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大修后的。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纯木结构。整座楼由4根楠木通天金柱、12根木廊柱和32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没用一钉一铆,全部采用插榫法彼此勾连;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故称为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岳阳楼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

2、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因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题诗而闻名遐迩,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美誉。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然而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仅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汉阳门外董家坡的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此楼,大火过后只留下一个铜铸楼顶。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的黄鹤楼位于距旧址约1公里的蛇山峰岭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重建的,主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气势宏伟,壮丽辉煌,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和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3、滕王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诗人王勃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世称“西江第一楼”。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名曰“滕王阁”。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都督,又筑一阁,仍冠名“滕王阁”。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历经宋、元、明、清,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其中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原阁范围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第28次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

现滕王阁为1983年重建,采用宋代风格,突出其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共九层,总高57.5米,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从高度、体积、占地面积还是从建筑风格来看,滕王阁都称得上重要的古典楼阁建筑。

4-1、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因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而名扬天下,一度和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边,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建在黄河东岸的一座军事建筑。

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留诗,除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有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都很有名。

鹳雀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至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毁于战火,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也难以寻觅,或欲存其迹,人们以蒲州西城楼寄名“鹳雀楼”。

现鹳雀楼是1997年复建的,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高台式十字歇山顶,3层4檐,总高度73.9米,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古代建筑。

4-2、蓬莱阁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蓬莱阁因苏轼的这首《海市诗》和《八仙过海》的传说而闻名。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蓬莱市北面的丹崖山巅,始建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由郡守朱处所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巡抚李戴在其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清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又主持扩建,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现蓬莱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双层木结构,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明柱16根。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下面临大海,建筑凌空,海雾四季飘绕,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蓬莱阁下方有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桥,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殿、普照楼和观澜亭等;西厢为避风亭、天后宫、戏楼和龙王宫。这些楼阁虎踞丹崖,高低错落有致,与蓬莱阁浑然一体,云拥浪托,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