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昆明市博物馆作为系列活动的主会场,“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研学活动、云南省非遗实物展、“照见云南府——影像里的昆明”等近10个专展活动蓄势待发,着实吊足了市民胃口。

与此同时,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博物馆类旅游持续登上昆明游热搜,外地游客及昆明市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从山河大川转进各类博物馆、展馆。在打破风光游传统之后,博物馆游提供了巨大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眼走心“出圈”

在昆明市博物馆“昆明飞虎队纪念馆”门口的战机模型下,游客张程对着照相机镜头,潇洒地摆出一个大写的“走你”起飞姿势,“咔嚓”一声留下纪念。接着,张程打开“小红书”上的自媒体首页进行图片文字编辑,参与了该平台推出的话题“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主题活动。

一小时后,这条名为“我在昆明飞虎云霄”的互动信息,收获点赞过百,还有一位调皮网友留言“飞过来,讲武堂见”。点开留言链接,一位帅气小伙和女友手拿讲武堂文创雪糕,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地标正门比了个“心”。张程来自成都,他和IP来自哈尔滨的“博世”在逛昆明的博物旅途中就此云相会。

“如果选择用三天游历一座陌生的城市,博物馆是最佳的选择,既养眼又走心,还能出圈。”张程一语道破昆明之行的亮点所在。

市民刘滇滇的朋友圈视频“出圈”刷爆,视频中一席中式服装的女儿穿梭于横笛、篪、琵琶、排箫、箜篌“二十四伎乐”中,从石刻浮雕间,浅声吟唱着杜甫名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视频留言59条,女儿班级家长群集体提问“大美,在何处?”惊喜不已的刘滇滇统一回复:昆明市博物馆“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女儿在一旁轻笑说:“我的同学们一会儿都得来打卡。”“逛博物馆是本地亲子游首选,让博物馆带我们走千里路。”刘滇滇说。

据官方数据显示,4月30日至5月3日,昆明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39.5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57%,其中翠湖讲武堂景区游客接待量为11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云南省博物馆每天接待游客达限流1.2万人,昆明市博物馆每天接待游客达上限2000人。

云南省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博物馆热已经成为昆明“网红”级现象。据省博物馆近3年数据,大小长假、寒暑假平均每日预约参观人数近万人,其中70%是外地游客,其余为本地游客。

谈到博物馆“网红”现象的形成原因,该负责人总结:首先,各类博物馆持续创新打破静态、固态展览形式,力求“专业内容+创意策划”提升互动体验感吸“粉”,让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并升级为自豪和追捧;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精品文化精神的需求持续高涨。

“旅游+文化”是内核

在省博负责人看来,博物馆热是一场双向奔赴。但仔细观察便能看出,首先是原本“高冷”的博物馆展开了双臂,将传统的参观、游历创新为文化体验,从而塑造了博物馆的竞争内核。

最近,昆明市博物馆正在为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全力以赴,作为主会场,昆明市博物馆将举办主会场系列宣传活动。在此期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物局)合力主办,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举办宣传活动239个,通过联合办展、交流展览、巡回展览等方式,组织公众讲座、研学课程、亲子活动、文化演出、研讨会等配套教育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影响力和传播力。

事实上,博物馆旅游已成为公众最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高品质旅游形式。携程数据显示,博物馆订单增速靠前,同比2.5倍以上增长,国内主要博物馆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0%以上。携程方面表示,以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内容为依托和载体,以文化为核心,将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可谓在“文化体验”上下足了功夫。多年以来,讲武堂坚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通过“文创”传递“美、品、趣”,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旅平台。以讲武堂历史为背景,先后开发完成了色彩、剪影、校训、功勋、自然、军事、文房四宝、寒冬暖心等11个系列180余种文创产品。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看来,让历史文化延续的第一步是吸引人走近它,然后了解它、品味它、认可它、传颂它。

昆明博物馆旅游热还在持续发酵,蹭着热度,大量民间“网红”博物馆涌上街头巷尾。打开任意一个自媒体App,只要输入“昆明博物馆”就能看到它们百花齐放。香水博物馆、梵高星空艺术馆、气球博物馆、安徒生绘画馆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只不过这类新兴网红博物馆少了历史文化的纵深,更像是提供拍照发圈的“摄影棚”。

无论是官方博物馆的创新,还是民间博物馆的涌现,都说明昆明博物馆正在成为外地人、本地人体验昆明文化、市井生活的集合地。

云南大学教授郭树华认为,随着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新生需求,旅游活动中深度游、文化游的占比迅速提升。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机构,更应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满足人的新需求的新体制,它不仅收藏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历史记忆和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信仰,让历史、科学与艺术的精神成为大众的自觉接受和追求。只有满足了“人”的需求,博物馆才能“活起来、火起来”。

短评:让昆明活起来

“滇池沧桑——藏在石头里的昆明”是一部讲述昆明前世今生的大地之书。它典藏于昆明市博物馆,无数的昆明人、外地人专程来读它,为的是索引生命,解密昆明的山、昆明的水、昆明的人……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博物馆的产生,正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储存着前人生活的种种信息。它们从来不是虚无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无声地哭着、笑着、爱着,它们就这样在那些房间里得到永生,让后来的来访者看到那些命运伟大的创造。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趋同大势下,我们需要回头再看自己来时的路。在昆明,有数十个博物馆散布于民间,主题几乎涵盖了昆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生命和生活是动态的,珍藏这些的博物馆不能让历史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现代人前往博物馆已经不追求一个既定的结果,而是希望表达自己,与博物馆形成某种形式的对话。或者准确地说,是和自己对话。在此之下,昆明各博物馆思变创作的空间、活动、物品,提供了实体的“物”,提供了这场生命对话的场景和内容。

“物”,又是凝聚着人类记忆的一个符号。颇具巧思的博物馆策展、互动活动、文创产品通过设计上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记忆。当这一切创新延伸到被人们理解、接纳、追捧时,就转变为一种公共记忆的表达,同样值得珍藏。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这些都是博物馆能够带给我们的一种向前的力量。对博物馆里保存的传统文化结晶最好的致敬方式,不就是让它们再度全方位融入我们的生活吗?

专家观点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

从博物馆看城市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从恢宏大气的大中型博物馆,到各专其美的小型博物馆;从数量众多的国有博物馆,到分布于各地的民间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使其成为市民游客在各大节假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看来,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不仅能够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更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在金子强看来,博物馆里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期博物馆游持续升温,市民游客可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与遗存下来的文物‘对话’,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找到精神归属和增益。”金子强说。

“‘到博物馆去’不再是一句流于表面的简单口号,而是逐渐成为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同。”金子强说,在博物馆里,市民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听讲解员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讲解,孩子们也可以在那里触摸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但是,一些博物馆因为观众爆满,保障服务措施没有及时跟上,降低了观展体验。”金子强说,博物馆要真正做到“活起来”,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活起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让文物的思想文化“活起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让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来”,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

“对博物馆来说,通过精美的展品和展览来吸引观众无可厚非,但如果能够在科学、有趣的讲解上下功夫,将专业的文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精神食粮,必定更得观展者青睐。如今,可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博物馆网上展览、网络课堂建设,扩大博物馆文化供给的辐射范围,增强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公众了解、走进博物馆,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金子强认为,依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沉浸体验式、多元化的博物馆游或将为全省各级各类展馆开拓新渠道、打造新产品提供思路。

“要在提升旅游感受上下功夫,这包括丰富展品数量、提高展陈质量、精心设计各类展览。让文物活起来,开发极富特色、富于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及线路,才能以良好的体验感受吸引更多游客。”金子强说。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昆明规划建设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