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邬思道临走前,为何要叮嘱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

难道真的像一些朋友猜测的那样,只是为了挑拨老十三与雍正的关系,进而报复雍正“兔死狗烹”的行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今天这篇文章将要揭开的就是邬思道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的真相——不是报复,是好心,只不过他低估了老十三这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别前的提醒

雍正继位的那晚,邬思道凭借教科书式的自救,成功保住了一条老命,让杀心已动的雍正,同意了他“半隐”的请求。

第二天,邬思道马不停蹄的离开了四爷府,准备前往与雍正约定好的去处——李卫身边。可刚到城外,老十三就骑着马追了上来。

对于老十三的出现,邬思道起初是有些诧异加防备的。毕竟他刚刚“死里逃生”,谁知道雍正是不是又反悔了,派老十三来要他的命。

只不过,这个疑虑很快就被老十三接下来的举动打消了。

一见邬思道,老十三二话没说就拿出了当年的那坛老酒,说道:

“邬先生,这是您托四哥带到牢里给我的那半坛酒,我没舍得把它喝完。这碗酒,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我敬您一碗,为您饯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里的“老酒”喻指潜邸多年的旧情。

也就是说,老十三是借“老酒”告诉邬思道,他记得他们之间的情义,也感谢邬思道多年为他四哥的筹谋与付出,他此次前来是真心为邬思道送行,别无他意。

邬思道自然听懂了老十三的话外音,脸色瞬间舒缓了下来。

只不过,邬思道并没有直接喝掉碗中的酒,而是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听说皇上元旦日要晋封十三爷铁帽子亲王?”

邬思道之所以会突然问老十三这个问题,可不是担心酒里有毒,故意转移话题,而是在试探老十三。

试探什么?

试探老十三对“铁帽子亲王”的真实看法。

对于老十三特意前来相送的举动,邬思道内心是感动的,出于善意,他想给老十三提个醒——如何与当了皇帝的老四相处。

可今非昔比,在提醒之前,他需要确定一下老十三对“铁帽子亲王”的看法。

如果老十三有所犹豫,或是借机询问他的意见,那么他就顺势给出建议;如果老十三表现得迫不及待,那么有些不合时宜的话,他就咽回去。

也因此,在老十三接过话茬表示“铁帽子”很难得之后,邬思道果断的终止了这个话题,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准备上车离开。

毕竟,一个想给,一个想要,他还能说什么呢?再多嘴就是不识趣了。

可就在邬思道转身要上车的时候,老十三再次叫住了他:

“邬先生,邬先生,我们,我们对不起您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老十三知不知道雍正对邬思道动过杀心?

大概率不知道。

这种见不得光的事,雍正是不会告诉眼里见不得脏东西的老十三的,毕竟雍正还要维护他在他十三弟心中的光辉形象,让老十三继续为他所用。

也就是说,老十三之所以跟邬思道道歉,只是单纯的认为雍正对不起邬思道,不仅没有重用这个劳苦功高的谋士,还将其撵去了李卫身边。

而听了老十三充满歉意的话,邬思道意识到眼前的老十三,还是当年那个光明磊落,仗义直言的十三爷,于是,他改变了“三缄其口”的想法,说了这样一段话:

“十三爷这话错了,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十三爷,你我相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行侠仗义,我很佩服你的为人,临别之时,有句肺腑之言,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你至今尚未堪通世情,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如此直白的提醒与警示,老十三自然听得出来,他一脸凝重的回道:

“邬先生,你放心,我不信四哥会做出弓尽鸟藏的事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十三口中的“你放心”,其实更多的是在说给他自己听,他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笃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十三被圈禁之前,通过太子二次被废一事,已经察觉到他的四哥其实与老八一样,满嘴仁义,满肚子刀枪,为了扳倒太子,不惜“牺牲”他来设局,以至于他被圈禁了整整十年。

经历过这件事,老十三又怎么可能像当初一样,坚定不移的相信雍正呢。

而这也是随后邬思道明言,那些专门为雍正办秘密差事的人很快就要被除掉,老十三没有再反驳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即便他不想相信,他也清楚邬思道没有说谎。

挑拨?善意?

那么邬思道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到底是挑拨报复?还是善意的提醒呢?

个人认为,后者更符合情理。

从表面上,邬思道确实有报复雍正的理由。雍正不仅棒打鸳鸯的娶了他心爱的年秋月,还在成功登顶之后,对他起了杀心。

说邬思道想通过挑拨老十三与雍正的关系,来报复雍正,好像说的过去。

可问题是,这种“报复”显然不符合邬思道的人设与性格。

其一,时机不对。

邬思道刚刚死里逃生,并没有完全脱险,眼前最重要的依旧是自保,他吃饱了撑得才会在这种敏感时期报复雍正,一旦事情败露,他就真的难逃一死了。

况且,从剧情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老十三真情流露,邬思道早就上车走了,压根就没准备提醒老十三。

其二,太小儿科,不符合邬思道的段位。

假设邬思道真想报复雍正,也绝不会使出这么小儿科的招数,既没有实质的杀伤力,结果又不再他的控制范围内,何必冒着风险整这一出呢。

其三,不符邬思道的性格。

从邬思道因高福之死而悔恨痛哭一事就可以看出,邬思道不是个无底线,无情无义的人。而这样的邬思道,又怎会为了报复雍正,去利用善良正义的老十三呢。

要知道,老十三是唯一一个为他抱不平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来送他的人。

也就是说,邬思道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不是为了报复雍正,完全是出于善意的提醒。

那么问题来了:辞掉铁帽子亲王,对老十三有什么好处?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可以明确一点,雍正轻易不会对老十三下手。

一来,情分在那儿摆着;二来,老十三不会做出什么对他不利的事;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十三对他的价值很大。

要知道,此时的雍正刚刚登基,位置坐的并没有那么稳。老十四的兵权虽然不足为惧,可以通过粮草来牵制,可树大根深的老八却没有那么容易对付。

整个朝野,老八的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雍正的心腹除了李卫、田文镜,就只剩下不那么稳定的年羹尧了。

为了稳定朝局,让政令可以不打折扣的实行,雍正这才重用了老八,封其为总理王大臣。

可这样一来,弊端又出现了。

老八手握实权,如果没有人牵制,只会越发的威胁雍正的皇权。而能牵制老八的,除了老十三之外,别无他选。

上书房的张廷玉、马齐不行,他们是臣子,而老八是亲王,地位相差悬殊,就算有心也没有这个实力。

老三倒是够格,可明哲保身的老三显然没有蹚浑水的打算与理由,不可能为了帮雍正巩固权力与老八为敌。

也就是说,有资格、有能力,且愿意为雍正“擎天保驾”的就只有老十三了,雍正自然不会把老十三怎么样。

对此,算无遗漏的邬思道心知肚明。

而他之所以还要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原因在于:有些东西不用,反而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邬思道看来,老十三性格耿直,心怀坦荡,在接下来辅佐雍正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和而直谏,一次两次倒好,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雍正自然会不悦。

这时,接不接受“铁帽子亲王”的区别就出来了。

如果老十三接受了“铁帽子亲王”的封赏,从雍正的角度来说,就等于不欠老十三什么了,老十三曾经的付出与拥护,已经转化为实质性的奖励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十三的直谏或是意见相左时,很容易被雍正解读为:居功自傲,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而如果老十三拒绝了“铁帽子亲王”的封赏,那么老十三就永远拥有与雍正“谈感情”的资格,而他的直言直谏,也只会成为“真性情”的体现。

像功劳、人情这种东西,不用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老十三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夺回兵权的人。

这样的老十三,如果多了“铁帽子亲王”的头衔,难保雍正不会心生忌惮与防备,毕竟在皇权面前,所谓的亲情与信任向来都是不堪一击的。

有时候,怀疑一旦产生,那么罪名就已经成立了。

从这个的角度来说,邬思道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亲王,确实是极高明的自保之道。只不过,邬思道低估了老十三,十年的圈禁生涯早已让老十三脱胎换骨。

老十三的以退为进

雍正继位以来,老十三虽然参与议政,却很少发言表态,以至于很多时候,雍正不得不亲自下场。

这让本想用老十三来掣肘老八的雍正,十分不满。这才有了雍正借下棋,冲老十三发火的那段剧情。

那天,雍正为了维护老八的颜面,不得已训斥了直谏“新钱弊病”的孙嘉诚。

会后,雍正便单独留下了老十三,美其名曰吃吃饭,下下棋,联络联络兄弟感情,实则是想敲打下老十三,让其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站出来为他分忧。

可即便只剩下他们两个人,老十三依旧小心翼翼的恪守君臣之礼。

先是在李德全送上棋盘的时候,换回来了雍正手中的黑色棋子。(1949年之前,围棋采用“座子制”,行棋的次序是白子先,黑子后;直到1949年后,废除了“座子制”,也才有了“先黑后白”的行棋顺序。同时古代围棋棋子,白色代表阳,意为“天”,天为尊;黑色代表阴,意为“地”,地为卑。)

随后在谈及新钱弊病时,也是字斟句酌,格外谨慎。

见此,雍正越想越生气,在老十三故意放水和棋了几个回合之后,终于忍不住发火了:

“朕看你越来越不像以前的允祥了,敢说敢为敢笑敢怒,圣祖亲赐号拼命十三郎,现如今这,这怎么了这是!”

在老十三表示此一时彼一时,情况不同了,雍正更是气到把棋子扔了一地,明言要求老十三做他的十三太保,而不是像如今这般唯唯诺诺。

之后,为了说服老十三,雍正先是解释了训斥孙嘉诚的难言之隐,然后又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整顿吏治、修正朝廷积弊的决心,以及他当前的难处。

雍正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老十三还能说什么,只能表态了:

“臣一身一命,惟皇上是从,臣即前缨请命,愿往青海与罗布藏丹增兵车相会,一场大捷下来,百邪全避。那时辰,皇上就能腾出手来清理吏治了。”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老十三真的是被雍正逼到墙角,才不得已表态的吗?

不!

其实这场“君臣”对话,老十三等了很久。

经过邬思道一事,以及得知了雍正清除了那些办理秘密差事的人,老十三对雍正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老十三倒不是要与雍正决裂,而是他不清楚当了皇帝的四哥,是否需要他,又需要他做什么。在没有得到明示之前,出于谨慎与自保,老十三自然不会强出头,以免被雍正扣上“居功自傲”的帽子。

这便是老十三的聪明之处,也是十年圈禁生活的必然结果。

只有得到雍正的明示,或是雍正明确提出要求,他才能把握好参与政事的火候和分寸,才能更安全的与雍正相处。

也就是说,老十三之前的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既是自保之道,也是“以退为进”的在等雍正主动找他谈话。

从这个角度来说,邬思道低估了十年圈禁生活对老十三的影响,也低估了老十三的自保能力。

当然,如果是之前的老十三,他不会顾虑这么多,也不会考虑这么多。可十年的圈禁生活,让他对权力、对规则有了更深的认识,想要自保,想要好好的活着,他必须把棱角抹平,把率性收起,把敢说敢为变成字斟句酌,把侠胆义胆变成小心谨慎。

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怎么做人,并不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本质,而是由这个人的经历与所处的位置决定。环境造就人,经历改变人。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