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之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这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家庭教育的推进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试验。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在近日陆续推出关于“双减之下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征稿新媒体资源展示,倾听不同的声音,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黄珊

成都市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临枫小学教师,成都市班主任标兵、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龙泉驿区优秀青年教师、龙泉驿区德育中心组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张丽

成都市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临枫小学教师,成都市龙泉驿区家长学校子校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优秀青年教师。

传统的家庭教育虽然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但大多数家庭是基于孩子吃饱穿暖、学习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从根源处解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大多停留在学业层面。而“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双减”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问的具体举措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通过解读“双减”政策,调访班级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开展了以“增”促“减”的家校协同育人连锁活动。

改变共育观念,创新合作方式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家校共育多采用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进行,重点多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层面上,无疑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学业层面,这样的家校共育“治标不治本”。家校的沟通在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身心状况的发展、兴趣特长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建设等方面关注较少,因此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该有所创新,促进家校共育多元化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我们通过对班级44名学生的家长进行发布电子问卷,回收44份问卷,统计得出结论65%的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只有20%的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日程行为表现,15%的家长表示相信老师等待老师的主动沟通。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家校携手进行孩子教育问题的转型势在必行。

除了传统的家长座谈会和家访,我们举行了“家长进课堂”“闪光的父母”“家长开放日”“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家长更多参与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新教育理念,统一家校前进步伐。例如,我们班开展了“爱牙护牙”“有趣的绳结”“垃圾分类”“趣味计算机”等主题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家长们的行业专长,多领域、多维度地丰富学校课程体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中来,形成家校一体教育。“闪光的父母”活动则是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具体矛盾为切入点,利用“家长与孩子对话”的方式,帮助家长从不同视角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自身动力,找到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切实解决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缓解家庭教育焦虑,实现孩子与家长的共同成长。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有助于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利用这样的沟通渠道教师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还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分享学生成长瞬间,不仅有利于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让家长之间也能相互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公众号,在公众号分享一些有关于家校共育的文章、视频,推送高质量家庭教育案例。家校共育是双向的,班级还可以通过邮箱等方式收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促进家校协同发展。

增加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

如果深入解读了中共中央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双减”的政策,就会明白劳动教育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家,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双减”背景下提倡作业的丰富性、分层性和优化性,因此我们把劳动作业提上了日程。每周五我会基于现有学生的水平布置一项劳动作业,从开始到现在有自己削铅笔、削土豆、剥蚕豆、叠衣服等等,利用班级“劳动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们分享一些自己在家里劳作的故事,并开设“劳动积分银行”,使孩子们的劳动有所收获,让孩子们品尝到劳动带来的甜美。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家校协同必不可少的。劳动教育落实之前我们展开了班级有关“身边的劳动小能手”的小调查。(附调查表)

“身边的劳动小能手”小调查

调 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劳动项目

我的感受

学校

家庭

社会

通过和孩子们讨论调查表,教师改变说教方式,引导孩子发现身边可劳动的事并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但要想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班级必须跟家庭紧密配合,否则可能事倍功半。就孩子的行为习惯来说,家庭教育起的作用一般比学校起的作用要大。有的家长自己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甚至在孩子面前叫苦叫累,却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只要学习就够了。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孩子形成了一种很不理性的劳动价值观,无形中也助长了孩子“积懒成癌”的不良习性。因此一定要跟家庭紧密配合,在开展“劳动分享”活动期间我多次召开家长会,形成对劳动教育的一致认识,共同将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取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为了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还向学校认领了一块菜地。定期利用放学时间带领着孩子们体验翻土、播种、浇水等一系列庄稼种植活动,回顾一年来,我们种过白萝卜、西红柿、青椒、黄瓜和茄子,从选苗到搭架,孩子们从最开始什么也不知道到最后也算是农家小行手了,学期末班级举行了“开心萝卜宴”,孩子们用自己收获的萝卜做成了各式各样的萝卜美食,真的是吃进嘴里,甜到心里。

食物里面有自己的汗水,到皮肤与泥土接触的那一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交融,经过一年的种植孩子们已经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知道劳动的不易,吃喝穿用的东西是要靠劳动才能完成,除此之外每周五我积极组织班上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菜场看看蔬菜们的“素颜”模样,追寻一棵菜的前世今生,然后亲手做一顿饭。劳动的核心要义是践行,这里面饱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不仅如此我还倡导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让孩子们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除此之外每月一份家庭劳动清单,充分利用学校农场,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利用劳动课与劳动项目共同推进又互为补充的方式,积极落实劳动“一周三节”以及“十个一”实践活动,力保每个孩子每年都能学会1—2项劳动生存技能。在兴趣与激励中让孩子有能力用双手去热爱生活。

增加体育教育,推动素质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使体育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但体育教育助力“双减”必将成为必然。体育教育加快发展,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协同推进。“双减”后,学校教育工作如何“转向”更全面的育人,家庭育人主体如何“转变”长期固化观念,问题逐渐聚焦。学校教育要求“健康第一”,但“学习第一”观念却根深蒂固,“转向”更全面地育人,才能强化体育对健康的促进。“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面临“转型”发展,从提“分数”转为强“素质”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体育对素质教育的贡献才能凸显。“双减”后家庭育人观念需要“转变”,支持孩子在校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不再“唯分数论”。学校、社会、家庭迅速“转向、转型、转变”形成合力, 才能真正协同育人、优化体育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自从“双减”以来学校增加了学生们的活动时长,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增加“阳光锻炼时间”,那么家庭里面应该怎么做呢?要想从观念上改变家长的想法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体育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家庭作业布置这一板块我们增加了体育作业,按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家庭体育作业就要避免“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有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12年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有些学生未养成日常锻炼习惯,所以我们利用云端平台如“班级小管家”“小黑板”等视频提交,21天后评选出学生“运动小明星”和“优秀运动家长”。我们甚至鼓励家长创新体育活动或者体育器材。

除了班级里开展的运动打卡活动,学校运动会我们也邀请家长积极参加,因此我们向学校申请专门增设了1—2门家长项目,如“有趣的毛毛虫”“家长拔河”“家长迎面接力”等,既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运动项目中来,还让孩子看到家长对体育的支持。

增加生命教育,完善健康人格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疫情、战争、空难、地震......2022年的这个世界展示出残酷、惨烈的一面让人猝不及防,生命的无常也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或死亡的思考。在“双减”的背景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对于此学校研发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活和生辉教育。生命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通过各种全体的、个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敬畏生命。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帮助儿童初步构建生命哲学体系,用温柔和充满童趣的视角展开生与死的讨论和思考,帮助儿童理解成长中与生命有关的种种体验。除了传统的班会课、思政课我们还要携手家长,用“生命的起源”“生命之线”“生如夏花”等方面的内容要敬畏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使生命发光发彩。而不是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

增加阅读指导,促进素养提升

“减负提质”是“双减”的核心。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的同时,课余时间变得充足,阅读是课余时间的重要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阅读不仅是继承中华千年家风传统,全民阅读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关于做好 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因此在家庭阅读教育方面,应该增加阅读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第一要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布置适宜的阅读场所、设置固定的阅读时间、打造温馨的家庭阅读氛围。比如在家庭里布置书房或设置读书角,书架上摆放一定量的藏书,摆放一些让人放松的装饰,打造出安静舒适的阅读场所。家长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好阅读时间计划表,每天利用固定时间坚持阅读。还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利用计划表进行打卡积分兑换奖励,鼓励孩子坚持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家长也要身体力行,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交流阅读心得,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第二要进行阅读材料的遴选。面对海量的阅读材料,学校和家庭都需要仔细甄选,选择健康向上、适合孩子年龄段阅读的读物。学校可以通过班级群、家长会、班级读书分享会等途径为家长和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推荐。推荐的读物不仅可以包括绘本、童话、神话、寓言、儿童小说等,还应包括历史读物、科普读物、艺术类书籍等。同时要课内外相结合,部编版一年级教材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三个栏目,推荐了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

第三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朗读、默读、浏览、猜读、跳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等。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还要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有方法可循,在“授人以渔”之后有利于提升家庭阅读效果。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转型肯定远不止这些,但是要想“双减”真正的落地生花,笔者个人认为劳动教育、体育教育、阅读书籍和生命教育应该走在前面,只有当孩子学会珍爱生命、劳动所得、强健体魄才能实现“少年强则国强”。

投稿联系

张老师 18908171920

邮箱:cdstxzyjh@163.com

*(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50字以内简介与生活照一张)

欢迎投稿!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315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