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对应的病名,它属于集聚、胁痛的范畴。中医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脏内时,会导致肋下肿块、疼痛,这在中医上被称作是肝痞,与西医上的脂肪肝比较类似。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饮酒过多、情志失调、湿热疫毒、久病体虚等常会诱发这种疾病;患病后需要疏肝解郁、化痰祛湿、健脾消导等辨证用药,可以有效的缓解病情。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小妙方,仅3味药,可清肝降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脂肪肝常见分型

1.湿热内蕴型

患者可能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过度饮酒而引起体内湿热过盛,从而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使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并堆积于肝脏中形成脂肪肝;

2.气滞血瘀型

若患者经常处于生气的状态下,则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血液淤积在肝脏处,进而诱发脂肪肝的发生;

3.脾虚痰阻型

如果患者存在脾气虚弱的情况时,可导致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致使水液代谢障碍,造成水湿痰饮停聚于体内,最终引发脂肪肝。

4.肝胃不和型

肝胃不和型脂肪肝,主要见于肝区胀痛、肝脏肿大、恶心、腹胀等,治疗以疏肝和胃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药方

方组:陈皮、丹参、茯苓

方解:

陈皮:方子里的陈皮就是我们常说的橘子皮,只是晾晒时间久,颜色发生变化,是健脾常用的药,可以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简单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参: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与陈皮同用能够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有助于消除脂肪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与陈皮同用,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有助于消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脂肪肝的病理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用功效:清肝降脂、燥湿化痰

需要提醒大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具体用药配比需经辨证,随患者体重变化加减化载,为避免被乱用,故没有公布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