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昆明军区第14军奉命担任西线左翼主攻任务,向红河东岸越军展开席卷攻击,连续作战25天,步兵、炮兵、装甲兵紧密协同,一系列重拳出击势如破竹,打得越军溃不成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红河东岸,越军在一线主要由地方部队防守,有步兵2个团又2个营、5个连,炮兵1个团;二线有主力部队步兵345师2个步兵团及混编炮兵一部,两线总兵力加在一起约7000人左右。越军的作战经验丰富,尤其善于依托丛林山区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形成永久工事与半永久工事、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体系。在火力上组织比较严密,多种轻重火器配置完善,并储备充足弹药及军用物资,能够长期坚守。同时沿边境及要主道路两侧广布防坦克、防步兵雷区,以及竹签、铁钉、铁丝网等障碍物。

第14军受领任务后,军区又加强了一批兵种部队给该军,计炮兵1个团又1个营、高炮兵1个团、装甲兵1个营、防化兵1个连,使作战总兵力达到5万余人。如此,第14军在兵力火力上均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比1以上的优势。在战术上,第14军采取多路突破、穿插分割、猛打并进、边攻边剿的方针,尽量做到歼敌有生力量,快速粉碎越军防线,并严密组织清剿,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作战过程中,越军呈现出一线硬、二线软的明显特征。首先其一线阵地依托苦心经营数年的既设工事,火力密集,工事坚固,防御较强。二线主要是野战阵地,坚固据点较少,很多地区没有设防,空隙较大,防御相对薄弱。其次是一线越军的地方部队比较顽强,熟悉地形,节节抵抗,甚至敢于打反复争夺的恶仗,为二线部队调整部署争取了一定时间。然而二线主力部队表现不佳,作战意志不强,防线很快失守,造成连锁反应,全线溃败,未能利用好一线部队拼搏争取的成果。

红河东岸越军的失利,主要问题出在主力部队步兵345师的身上。该师组建时间短,基础差,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作战精神较弱。当其一线部队遭到分割包围时,二线主力部队基本是按兵不动,并未密切协同予以支援,完全失去了主动权。等到我军向其纵深发展进攻时,越军步兵345师2个主力团交战未久即丧失了战斗意志,向上级抱怨抵挡不了我军的强大炮火和分割围歼打法,根本“无法守住阵地”,然后就开始向后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力后退,全线动摇。步兵345师2个团被打得恐惧万分,士气崩溃,丢弃阵地纷纷南逃。当时二军区派了一批军官到前线督战,正好看到有大批溃兵沿红河东岸逃跑,景象非常壮观。结果二军区组织力量在7号公路沿线设置关卡,收容残兵败将,重新组织建制,数天时间就收容到了溃兵3200余人,几乎占到红河东岸越军一二线总兵力的一半。

仗打到了这个份上,还有啥好说的,越军要想不败那是千难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