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论坛5月8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论坛以“音乐与科技,相向而行的未来”为主题,邀请到音乐、科技领域的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音乐与科技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晨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俊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桌讨论

作曲家于阳以《音乐是如何“量化”的?》为题,阐述了音乐与数学、物理、计算等学科之间的深刻联系。他说,音乐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的灵感,也蕴含了大量精密的科学计算,科技的发展为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表现形式。

唢呐演奏家胡晨韵带来《品味中国 聆听未来——由〈零壹·中国色〉聊起》,分享了上海民族乐团与腾讯天琴实验室的合作,双方利用AI作曲打造了一整台民族音乐会,开创业内先河。他强调,虽然人工智能给予了音乐创作更多可能,但现场演出的魅力仍不可替代,如何将艺术和科技融合创新,为观众带来全新音乐体验,是他们追求的新路径。

青年艺术家陈俊恺在《未来的乐队与设想》中提出了关于未来交响乐队形式的设想,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即兴演奏、利用声音扩散技术创造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通过机械臂操控乐器……他呼吁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等跨领域工作,将传统乐器与先进科技融合,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音乐创作和体验中来。

英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普罗科菲耶夫发表《新技术对古典音乐的挑战》主旨发言。他说,古典音乐不能忽视新技术,如果不融入数字生活,大部分的潜在观众将会逐渐忽视它,“它真的会变成像博物馆一样的艺术形式,并变得越来越隐蔽和精英化。”

在论坛的圆桌会议,来自高校、科技与音乐产业的专家共同讨论了“音乐科技的产业发展”。专家们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科技满足人类需求,促进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作品展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邀作品展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意推介会

随着论坛结束,为期2个月的首届“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也落下帷幕。

4台原创作品展演、2台特邀作品展演、2个展览、4场工作坊、1场论坛、1次创意推介会……融创节期间的活动,丰富多姿,让人眼花缭乱。

徐之晗爵士管弦乐团“梦境空间”音乐会、点水南乐乐队“南音+”音乐会、评弹艺术家高博文与机械臂歌手“漫歌行”音乐会、“万象声息”电子音乐与数字影像音乐会等4部原创作品轮番上演,探索了音乐创新的无限可能。

融创节还特邀《寂静之声》《力量与自由》等2部作品进行亚洲首演。德国音乐戏剧团体“尼可与领航者们”牵手库斯四重奏,从当代视角,重新想象并解构舒伯特、贝多芬的经典作品,积极示范了如何将科技手段巧妙融入音乐演出。有观众感慨,“古典乐有了全新的张力,是鲜活的,不再属于过去,而是代表当下。”

融创节也积极发挥上海音乐厅的公共属性,通过2个展览、4场工作坊,邀请更多市民走进来,体验音乐科技产业的前沿发展成果。其中,“和鸣”自动化乐器展走入城市公共空间,11组自动化乐器装置陈列于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广场,化身声音景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打卡和互动。

在创意推介会上,9个创意满满的音乐作品从上海音乐厅出发,面向全球推介。这些创意之作从102部投稿作品中甄选而来。推介会后,多家演出公司、经纪机构对《丝路流风》《后自然景观》等多部作品展现出兴趣,纷纷与艺术家沟通交流,达成后续合作意向。

“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拥抱数字化、拥抱新技术,探索了音乐科技演艺产业的新路径,共创未来音乐演艺的新形态。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未来,我们愿意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一块优良土壤,种下种子,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一起浇灌、培育,静待花开,共享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