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这个东西,转变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像是这些年钱不好赚了,互联网大厂纷纷从烧钱抢流量转变为利润优先,很多项目连着人一起砍了,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现金流。

回望以前,你说谁能在流量时代就提前做好赚慢钱、利润优先的打算?

那时候是上面不允许,下面也不配合,一切以流量为中心。

现在看,还是晚了,很多大公司还不适应这个现金流为王的时代,像是特斯拉,大裁员都是轻的,阿里,裁员了好几次,总体业务也还是相当疲软。

房地产也一样,几年前,几乎所有省会的城市都限购,那时候生怕炒房的来了,把房价给炒起来——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反应,高房价时代嘛,抑制房价上涨是最硬的绩效约束。

办法也很直接,就是掐断需求,不让人买。当年限购的比较严的城市,像是广州、长沙、成都,“房住不炒”的口碑也很好。

可谁能想到,仅仅几年以后,房子销量大跌,比如今年五一的新房成交量为近五年最低,有多低呢?根据财新的数据,今年五一这几天,最有钱的12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上深、武汉、南京等,总共成交了2123套,平均每天成交423套,比凄惨的2023年五一期间,又降了52.12%

要知道,今年的楼市刺激政策,比去年还要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不少省会取消了限购的;到了今年,一线也松动了,连上海的青浦、奉贤,以及北京的通州,再加上广深,都开始放松限购了。

可结果呢,成交量还是如此拉胯。

实际上,现在转变思维方式,也就是放开限购,已经有点晚了,我个人预测,这波不仅没法提升成交量,还可能无法为未来更残酷的——城市间人口虹吸大战做好准备

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

对于大厂来说,烧钱拉流量太爽了,把把成功,对于“现金流为王、利润优先”,这种正常的商业,在狂飙突进的年代,没人能想起来。

而对于各大城市来说,也一样,靠“土地财政—房价上涨”的循环也太爽了,把把赢,没人想起来:一个正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期看的是产业实力,长期看的是人口数量

而“产业实力”和“人口数量”,又是高度相关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一多,创新的水平就高,对此经济学家林毅夫就论证过,说创新这事儿,不神秘,只要人口密度上去了,创新自然就很容易。

还有个经济学家叫黄奇帆,说韩国的首尔之所以文化实力强、韩流之所以风靡全球,就是因为首尔都市圈的人多、人口密度高,而人一多,再解放下思想,天才自己就会不断冒出来。

所以我们想想:一个城市到底该如何变强?

其实,就应该以“吸收人口”为最高宗旨,在其他所有城市都搞限购的时候,做最狠的“逆行者”,直接放开限购,并且扩大城市面积,以容纳尽可能多的人才。

然后呢,只要稍微解放下头脑,创新产业很快就来了——实际上,就算没创新,有人气支撑的商业也肯定起来了。

比如说成都,虽然它一直搞限购,但是吸血能力还是很强,从四川各地吸收了大部分人力和资本,最后虽然整个成都像摊大饼一样大了又大,但你要说成都的产业,从沿海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到高科技主打的新能源,都搞起来了。

畅想一下——如果几年前的成都不仅吸血,而且还胆敢放开限购,这得吸收多少资源?西部大开发直接变成成都大开发,成都以北的西北瞬间被榨干。

但是畅想归畅想,在以前,各大城市的硬约束,就是限价限购,没人会想到反过来通过取消限购来狂吸人口。

再到了今天,又一瞬间都取消限购,可吸血的作用已经全部丧失。

这里面最可惜的城市,我觉得是天津,天津的产业一直以重工业为主,本来很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天津考大学也容易,取消限购之后,从山西、河南得吸引多少人、多少资源?天津的产业不就一下子被盘活了吗?

可惜啊可惜,哪怕是现在,天津还在向北京看齐,也没有取消限购(如下图),还搁那观望呢,这GDP都下调过一次了,再观望都快成东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财新周刊》

其实吧,未来大城市的竞争,就是人口数量的竞争。

哪怕有产业,人没了,产业也会随之凋零,比如说前车之鉴东三省,产业很强,像是新能源汽车,现在还得去东北挖人才,但是再看它其他产业,基本上随着人口的流失逐渐熄火。

放以前,大家还觉得人口不是个问题,谁都能生嘛,刺激一下就行了。

但是今天来看,人口已经是存量了,一个城市吸的多一点,另外一个城市就会少一点,而人口减少(特别是年轻人口减少)是个恶性循环,意味着该地的财政永远都存在缺口、地方债务和社保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口和产业双输。

所以现在谁的人口吸引能力最强,谁未来的发展潜力就大,以该地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的也就越快。

可惜啊,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有个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让别人先搞,我后面再抄作业”

这是改开以来搞“经济特区”搞出来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总期待一个“学霸”因为特殊政策而先成功,接着跟在它屁股后面照抄作业复制成功。

比如说“产业园、高新经济区模式”,就是从江苏抄过来的,它在原产地叫“苏南模式”,但是你现在随便找一个地级市,你都能大概率看到它有一个自己的“高新经济区”以及各种产业园。

再比如说,“产业大基金模式”,最开始是合肥在搞,也就是政府出资,联合民营资本,一起投资新产业,搞出来了京东方这样成功的例子,然后你看现在,各地都在上马各种“产业大基金”,芯片火热起来之后,各地都是芯片项目……

可惜啊可惜,在狂吸人口这事儿上,就没有城市勇当学霸了。

现在都一股脑取消限购,有什么吸引力呢?不过也是互相抄作业而已,最后就是那句老话:都有等于没有,都取消限购,等于没取消限购

或者说,取消限购,它的好处,必须得靠“逆行”才能发挥——只有别人限购你不限购,你才能把人吸引过来

现在都取消限购,短期来说,于事无补,更多人要么没钱要么还是在观望;长期来看,也吸引不到什么人过来。

实际上,我们现在就应该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有些城市,注定要在未来的人才争夺战中溃败。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日韩一样,就是会把主要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群,就像东京、首尔那样,一个大城市圈,吸引绝大部分人。

当然,出于安全的考虑,人口的集中确实会有隐患,但其实通过特别的建筑(比如地下备用建筑)、发达的交通,以及先进的外围防护网(拦截设施),也是能大大降低风险的。

如果今天有城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最重要的是人口,然后急速转变房地产政策,比如说,不仅取消限购,而且还大搞政府补贴的福利房、廉租房,对年轻人友好……

那么,在未来服务业为主的时代,将会是虹吸全国乃至于全球人口的超级城市。

真的,别盯着眼前的房地产成败了。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口、人口,还是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