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九月初,德军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宣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保持所谓中立,暗中则伙同英国搞“东方慕尼黑”,以牺牲中国讨好日本。而日本阿部内阁也宣布“日本帝国致力‘中国事变’的解决,而不介入欧战。”

之后,包头战役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中毙敌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和小原一明大佐以下军官二十余人,日伪军三千余名,俘伪团长一名及伪军数百名,击毁汽车一百数十辆,坦克三辆,炸毁军火库一座,虏获各种武器、军需品甚伙。更主要的是这次战役,我军吸引住晋北、察南及华北大部日军,不能南下... ...

一九四零年初,在包头战役中被赶出我国西北地区的日寇卷土重来,之后,抽调周边地区三万余日军,使用大量汽车、飞机、坦克等现代化作战工具,加上六个师的伪军兵力,疯狂进攻我国河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1月31日清晨,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们便从三个路线对河套地区展开了进攻,两路日军从正面进攻,在前山蓿亥滩等地遭到我国官兵的猛烈打击。此时,一支敌军在飞机坦克的火力掩护下包抄后山,直指乌镇我军阵地。

由于日军的武装太过先进,我军牺牲极大,在连绵不绝的炮火声中我方阵地伤亡无数,许多布置的防御工事被炸毁。即便如此,官兵们仍借着地形进行着顽强还击,凭借自己的血肉之躯硬生生扛下了数波进攻。根据历史资料和战争幸存者口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乌不浪口的区域战中,凶残的日军甚至开展了丧失人性的毒气战,我方配发给将士们抹上肥皂水的纱布口罩根本起不到防毒作用,无数战士们在嗅到毒气后当场身亡。除此之外,我军尚有七百余人死于恶劣的严寒气候。

战争结束后,当地百姓积极参与了阵亡烈士的安葬工作,并在战区附近的一处高坡上修筑了烈士公墓。由于环境特殊,这群烈士的安息地只能由石土堆建,墓穴前仅摆放一块小砖作为墓碑,公墓区连围墙都未能修建。根据参与过安葬工作的当地人口述:烈士的遗骸被严寒冻得僵硬,连入殓的衣服也不曾有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新世纪到来,乌拉特中旗政府重新修缮了烈士公墓,并将乌不浪口烈士公墓扩展为陵园。虽然,烈士们的遗骸已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是,仍有许多未留下姓名的无名碑,他们与其他烈士一样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绥西抗战的纪录片,参与过该战役的老兵周进朝回忆了当时战争的细节:

“我方参战的将士大多都是宁夏的回汉战士,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严寒中作战。有些战士在不幸遭受炮击后,肠子从腹部的伤口中流了出来,不到几分钟就结成冰坨。在长达三天的苦战中,战士们饥寒交迫,缺少军备补给的他们大多被炮火炸死,还有许多战士被冻死。

在那个刺骨的严寒中,由于战事吃紧棉质军装迟迟未能配给到战士们手中,凛冽的寒风穿透了战士们的单衣。后来,棉质军装发了下来,但是,已到了备战时期,战士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挖壕沟、堆掩体、站岗巡逻等战备工作,没过多长时间一身棉衣就被磨得千疮百孔,纽扣脱落,有些战士连皮带都遗失了。

最后,战士们只能将衣襟包裹起来,用绳子替代皮带。由于鞋子被磨破了,战士们很难行走,便用铁丝将鞋子紧紧捆在脚上。而当时战士们的饮食条件又怎样呢?连棉衣都无法及时供给的紧张环境,粮食更是很难供应,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饱饭,最困苦的时候甚至每人每天只能吃不到一斤黑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略上看,包头战役的战果是巨大的。即便条件再艰苦,官兵们没有一人临阵脱逃,他们对侵略者们同仇敌忾,勇往无前。当地百姓称这群守卫国土的战士们为“西军”,还给他们编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军歌。乌不浪口的老人说,西军当时的穿着十分寒酸,走路的时候棉絮从棉衣的缺口中飘洒出来。

可以说,老百姓当时的生活同样艰苦,偶尔会去捡战士们衣服中掉落棉花。虽说,西军条件艰苦,但是,战士们跟当地人的关系十分融洽,西军战士常常戏称自己“枪不硬,但人很硬。”就是这样一群乐观积极的战士们,有效阻挡了日军侵略的进程,将侵略者门挡在西北地区外,避免强盗的铁蹄践踏宁夏、甘肃等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绥西战争的胜利还为全国抗战保障了前苏联援华的补给线,使装着前苏联军备物资的卡车畅通无阻的行进在西北土地上,向着内地进发,有效的支持了抗战事业。除此之外,绥西战役从侧面支持了西南抗战,将抗战后方守护得如铁桶一般。

故事的发生地“乌不浪口”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巨大的泉眼”,这个地方仿佛注定要流淌出非同凡响的英雄事迹。如今,烈士们的英魂仍坚守在那片土地上,随着当地降雪,恍然间依稀能看到英雄们棉衣中散落出的棉絮飘散在空中。

参考资料:

『《包头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