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文之前:这篇推送的题目来自于之前你问我答猜中小问题的朋友。如果您还希望看到更多乒乓11分的内容,可以通过分享转发,向更多可能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无论是点赞,在看,转发分享,还是向朋友推荐,回复留言,对我们都是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赛场面胶着,教练叫下暂停,递上水沉着的布置几句,运动员坚定的点点头,低喊一声,回到比赛,最后摆脱困境精彩逆转——要承认,这是很多人在暂停发生时候的心理预期。

就这么个意思

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差不多,永远不出意外的就是意外总会发生。

拉长了看,这种戏剧性的暂停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少数奏效的暂停会被记住,那些效果不太好的则会被输球的结果所掩埋。不会有人记得输掉比赛的成功暂停——几乎所有运动都这样。

关于暂停的戏剧性在于,做出正确的布置不一定能赢下比赛。

就算对形式判断是正确的,策略是正确的,也执行出来了,有时候还是会输掉比赛——对手要么运气球,要么各种赌博球全都上台。再怎么厉害的场外,也不能通过一个一分钟暂停抹掉对手全部的可能性。偶尔会有针对小概率事件的成功布置,但这是例外而非常态。

更常见一点的情况:对形势判断是正确,也分析出了正确的决策,但是执行不出来。太多因素会导致执行失效:从技战术能力未能发挥,到赛前信息缺失,到临场没能完全吸收场外布置。一个一分钟的暂停,经常无法从脑海跨越到物理世界。

竞技体育最远的距离,是从思路到执行的巨大鸿沟。

具体到乒乓球项目里,现在暂停的效果还不如以前:当前乒乓球总体的风格是对抗实力为主,技战术的选择,和相应的变化比十几年前要少。

现在比赛对抗强度太高,大家都是精练少数技术为主,战术的决策树很窄。毕竟,技战术训练过于分散,容易顶不住对手的一招鲜。反过来,自己的一招鲜不灵的时候,备选也少。像马龙那样能把平时很少用的逆旋转发球和拧拉突然系统性的用一整场比赛的选手,现在基本没有了。

更细化的说,现在因为拧拉的存在,导致前三板在比赛焦灼的时候选择非常有限:短球几乎都是主打偏正手半台;压力很高的时候发长球心理压力也大;这两条之外能用的,无外乎就是正手小三角出台,发一些软的转不转之类的而已。打到后边花招都用过了,来来去去就这么几招,彼此心知肚明。

换句话说,大家打的都是明牌,牌就没几张,人家还知道今天你有些牌就没带。

所以现在的暂停和以前风格不同:教练员更少直接布置方案给运动员下去执行,更多时候暂停的目的在于调整节奏,和选手同步一下对场面的判断,让运动员想好接下来怎么选择——大家都知道大概怎么回事,这一分钟是让思路清晰一下,不是重复那些你我还有对手都知道的事情。

这种想到和做到的差距,也不只体现在比赛叫暂停和局间布置上。

另一个常见的叙事是:教练员及时认识到运动员的缺陷和危机,然后两人通力合作,改进技术,最终成绩突破,然后成就更高的成绩。

关于这个叙事,有两个情况。

第一是现在方向比以前难确定。塑料球改到现在也不少年了,总体来看,乒乓球技术上的代差已经消耗的差不多。框架上说,大家大面上比以往更加相似。中国队当然有着高质量的训练,更加精炼的细节和执行。可纯靠这些,很难稳定的压倒对手的发挥了。

如果说以前技术有代差,是用步枪打手枪,还不大容易失手;现在就是大家都用自动步枪,先进的有优势,但是不至于只能你打别人,别人打不到你。

大方向上说,以前相对成熟的主力队员,前边总是有个更尖端的下一代技术。如果要改,方向很明确——把十几岁孩子的先进东西,想办法融进自己的精纯的技术里。现在,除了更猛更凶,大家都还没找到下一个版本的方向——甚至大家都不是很确定是不是还有下一个版本存在。

第二是改技术本身的风险。

对于一队这些成熟的运动员,要改,就意味着要重新打磨之前成千上万小时的习惯,而这通常意味着要输球。对于年轻的选手,或许可以接受现在的失败和输球,来换未来更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大部分已经是成品的主力级别的选手,大部分的可能性都少年时期已经探索过了。不改现在能赢的球还是能赢,改了现在能赢的也会输,在血腥的中国队主力层竞争中,这代价之沉重,换谁都要仔细权衡的。

总体来说,现在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动态和以前有些不同。

一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双方的关系。现在和以前不同,运动员和主管教练双向选择,双方合作的时间比以前要短。之前教练员一路从二队甚至省队开始接手,一路带到世界冠军的情况也不少见。这种情况下,好处是双方的默契通常非常到位;相应的,缺点是如果双方不是彼此成全的天作之合,早早绑死导致的双输局面也很常见。

无论是局间暂停教练员布置的运动员未必舒服的战术变化,还是改进技术时候教练员提出来的长期方向,如果双方有着充分的信任(甚至盲信),执行的阻力就低很多。无论是之前吴敬平带樊振东让他就是凶,还是后来带许昕让他加挑打,运动员都是几乎无条件接受,信任是个很大因素。

而这种信任要么需要时间,要么大家都有很确信的未来方向,教练员确实有新东西给队员,而这种情况随着技术代差的消失在越来越少。

第二是,教练员能给运动员的支持,方式也和以前不同。

无论是场外的布置,还是技术的改革,这些来自教练员的东西说到底都是外界灌输给运动员的东西。过程再顺利,这个内化的过程也没有运动员主动意识到(或者说悟到,想通)来的通畅。对于成名的选手,他们的技术,心理和临场发挥都非常自洽。

在这个技战术比以往更加精炼,各个环节比以前强度更高,彼此契合更紧密的时代,外界的东西很难快速介入进来。

现在的教练员,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不太能居高临下的微管理选手的训练和比赛了。这个技术精炼化,对抗强度高的时代,运动员的主体性要比以前更强,能倚靠的东西也更少。硬要说的话,现在教练给队员的,方向上不再那么像一种定量的资源,更类似难以量化的交流,互动和支持。

培养过三个大满贯选手的李隼教练提过类似这么个意思: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系中,运动员总归是主体。能打出来的人总是能打出来,教练员的作用只是让这个过程顺利一些。这话当然有谦辞的成分,但主要的意思也就在这里:比赛最终要靠运动员执行,这点无法回避。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后来奥运会四强的选手,以前非常不会打削球,非常头疼,试过很多办法;后来突然有那么一段,突然就“想明白了旋转”,没在削球上花更多时间,成绩却大有进步。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对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比赛的运动员来说,太多的东西的内化是靠自己。纯靠被动接受教练员的东西,几乎不可能一路突破到最高水平——但这样的过程很难写成一个可以传播的故事,所以相应的很少被谈论。

总体来说,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是个复杂问题。

跟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一样,对于它们,首先要承认其有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不会有单一的直接答案。而任何试图用简单答案来解释复杂问题的企图,都需要谨慎面对:这不仅适用于乒乓球。

对于现在的选手来说,团队和教练的支持的形式和方法也有变化。在这个强度和对抗逐渐接近极限的时代,面对颓势,希望在一分钟的场外中直接从教练身上获得转机,或许比以往更加困难。

版权声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版权归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

转载请先打招呼并加logo,不然我们会顺着网线过去掐死你~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快!关注我们有惊喜!!!)

实时与我们沟通,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乒乓11分

除了不定期推送独家原创文章,我们还不定期奉送独家比赛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 在公众号下回复关键字“八卦”可获得一条独家八卦信息!(多发送几次关键字“八卦”有时候会有多条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比赛信息从不群发,从不预告,随时可能有新内容,旧内容不会滚动推送,只有发送关键字的朋友才会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