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至1989年的中越老山轮战中,双方超过50万军队长年对峙于老山地区狭小战场中,主要以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和特工、侦察兵激烈对抗,反复较量,演出了一幕幕战争传奇。相对于解放军而言,越军在整体力量上处于弱势,为了弥补差距,在战术上就花样翻新,竭尽全力。

总的来看,在老山轮战期间,越军保持了1979年战争中的单兵技战术好、战斗时机警果断、作战手段诡诈多端的特点,擅长独立作战、偷袭作战、袭扰作战、游动作战,守卫阵地时非常顽强,冲击快,撤退也快,不容易抓住。其弱点也同样存在,害怕密集炮火打击,害怕侧后遭到攻击,士气不高,有时突然崩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时曾经拍摄播出过一部三集电视剧《军魂》,主要取材于1984年老山“七一二”大战,剧中对越军的描写比较传神。如我军对越军潜伏地域实施警戒炮击,越军部队中炮后死伤惨重却纪律严明静默不动,漫山遍野的越军唱着歌、打着军旗、抬着棺材、挑着猪肉向我地走来的奇异景象,越军发起攻击后整营整连的凶猛强攻,遭到炮击后很快放羊,却又从侧翼偷袭上来等,都从一定侧面反映了越军的特点。

当然,越军整体实力较弱,后勤供应困难,一线部队的生活没那么好,挑着猪肉上阵地是比较夸张了。重要的是,这支军队在战斗时非常凶猛,手段很多,杀伤力很强,敢于正面对抗,也很会玩诡计,这是没有疑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1979年不同的是,老山轮战中的越军转守为攻,打攻势的时候很多,敢于连续冲击,敢于反复争夺阵地,短兵相接的战斗打得也有声有色。其防御部队在阵地失守时,也不像1979年那样迅速化整为零,边打边藏,钻山逃跑了,而是顽强退守到掩蔽部、坑道、洞穴中,反复进行周旋,直战至最后一人,为主力部队实施反扑创造战机。也就是说,越军敢于打正规战的能力增强了。

这就可以看出,老山轮战中越军主要使用正规主力部队,和1979年时主要以地方部队和边防部队、民军作战的显著区别了。然而越军虽然常常发起攻势,也敢于攻击,但其大兵团作战能力差、协同不力、后劲不足的弱点难以克服,多数冲击遭到我军密集火力打击后即迅速溃散,尽管反复组织攻击,但却形不成强有力的矛头,偶有得手也不能迅速扩展战果,最后只能落个虎头蛇尾的结局。正规战打不下去,越军便又使出了偷袭、袭扰、冷枪、冷炮的老招数,死死纠缠,周而复始,贯穿于老山轮战的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了老山轮战的大小规模正面对撞后,越军用光所有战术,终于了解了我军的真正实力,自知不敌,加上形势的变化,后面就越打越消极,直到变成死拖活耗,在阵地上过起了日子。老山轮战之后,越军的陆军再也不敢吹什么“第三军事强国”,只好让位给海空军,自己专心干起了经济建设。中越陆地边境的安宁,是无数血战牺牲之后的献礼,历史已经无声地证明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