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有各种原因,比如天灾、贪污腐败、后金的崛起、明神宗的怠政和木工皇帝朱由校宠信魏忠贤等等,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毫无意义要负重要责任。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之初,也曾想励精图治、中兴社稷,然而,崇祯极爱虚荣又缺乏担当精神、患得患失,造成多次挽救明朝衰亡的机会被他白白葬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陈新甲议和被杀一事。

崇祯14年,后金军包围锦州,崇祯急忙命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驰援锦州,洪承畴提出了一边防守、一边进攻稳扎稳打的策略,崇祯一开始也同意了这个方案。可是,当农民起义重新走向高潮后,崇祯又希望尽快解决战事,好抽调兵力对付农民军,就严令洪承畴尽快解决战事。洪承畴只好把粮饷留在宁远、笔架山一带,亲自率领6万大军挺进塔山,皇太极知道后“悉索沈中人丁”,立刻亲率大军倾国而出抵达松山前线督战,明朝军队先胜后败,洪承畴被围于松山,祖大寿被围于锦州,屡次突围都没有成功。

明朝内忧外患,一时无法组织兵力解救被围的洪承畴和祖大寿,陈新甲提出了“息兵”议和的策略。到了十一月份辽东下大雪,倾国而出的清军也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想撤退回去又害怕明军趁机攻击,也打算派人求和。

崇祯心里想议和,但之前自己多次拒绝和清议和,害怕丢了面子,将接触清军的石凤台逮捕进监狱。崇祯的虚荣心,让议和一事推到了崇祯15年年初,才让陈新甲秘密议和,这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围攻开封,中原烽火连天,而拖拉的这段时间东北前线的松山、锦州、塔山、杏山都已经沦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也被迫降清。崇祯的这一犹豫,直接导致东北前线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能打的洪承畴也被俘,这都是拜崇祯的虚荣心所赐。

祸不单行,陈新甲秘密议和一事泄密,舆论哗然,言官们立刻弹奏陈新甲。议和本来就是崇祯的意思,舆论不支持是因为崇祯之前一直坚决反对议和,如果崇祯站出来说出议和的利弊,臣民们未必不理解。然而崇祯非常好面子,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下令问责陈新甲,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新甲不服上奏,被崇祯逮捕下狱,并很快命令人将他斩首。此时明朝前线有生力量损失惨重,如果议和成功能够腾出手来打击起义军,并趁机恢复元气,然而陈新甲事件使议和失败,皇太极命令清军从墙子岭、青山口等地突破长城进入明朝腹地,明朝无力组织有效力量阻挡。在长达8个月时间里,清军在明朝腹地横扫3府13州67县88座城池,掠夺269000多人和大量财物出关,再次让明朝损失惨重。

再比如,迁都南京一事久拖未决。

陈新甲议和失败后,清军绕道入关抢掠明朝腹地,崇祯开始有了南迁的想法,暗中做南迁准备,让给事中左懋第“往南中,察沿江舟师士马之数”。

崇祯16年10月,天津巡抚冯元飏“密陈南北机宜,谓道路便梗,当疏通海道,防患于未然”,为将来南迁做好准备。崇祯皇帝“俞之”,冯元飏“乃具海舟二百艘以备缓急”,准备海船以备将来南迁之用。可见,崇祯皇帝早就想南迁,并且做了一些南迁的准备工作。

崇祯16年后半年,李自成起义军歼灭明军主力后,李自成亲率大军从洛阳西进,攻破潼关,占领关中重镇西安,并且派遣一支先遣部队渡过黄河攻占山西地区,为大军东征做准备。

崇祯17年初,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崇祯皇帝听说后非常忧虑,在德政殿召见大臣李明睿,向他征询抵御李自成的策略。李明睿明确告诉崇祯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南迁,然后再慢慢剿灭起义军,崇祯皇帝就和李明睿具体商量了南迁的粮饷、护卫、路线、留守等事情。

“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思宗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亦未知天意若何?”李明睿答:“上内断圣心,外度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若筑室道旁,后悔何及。”思宗四顾无人,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

此时南迁不失为权宜之计,东北有蒸蒸日上的满清军,中原一带和关中地区又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河北地区又屡次遭受绕道入关的清军洗劫,北京地区不但财源匮乏,而且内忧外患夹击,随时都有都城被包围攻击的风险。

南方当时还有驻扎在长江中游地区号称数十万兵马的左良玉部,江北四镇同样重兵镇守,南京朝廷架构也比较完整,江南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遭受战争破坏比较轻,再把关宁一带吴三桂的精锐骑兵南调备用,完全有重整旗鼓再度收拾河山的可能。

可是,崇祯极强的虚荣心又开始作祟,他想南迁又怕有损颜面,不想亲自提出南迁的意思,想让臣下先提出来,众臣讨论后进行力权,然后他在“迫不得已”、“难违众意”的情况下同意南迁。可是,先前表面强硬的崇祯,不肯议和、不肯服软,按崇祯意思提出议和的陈新甲被他斩杀,谁还敢轻易提出来,你皇帝不亲自提出来,我们大臣也无所谓。南迁一事被搁置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不等人,形势瞬息万变,皇帝等得,李自成可等不得。李自成在崇祯17年正月初一建立大顺后,在正月初八就亲自率领主力大军从西安出发,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军,京城内外惶恐不安。

李明睿的同乡李邦华,赞同李明睿的南迁政策,认为北方已经“千疮百孔”,很难固守,一时也难以组织力量抵抗气势正盛的李自成大顺军。

李邦华曾和李明睿讨论让谁南迁合适:“上亲行与东宫孰便?”李明睿答:“东宫年少,禀命则不成,专命则不敬,不如上亲行为便。”但是李邦华担心南迁会遭到臣工们的反对,建议先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进行监国,作为正式南迁的一个过渡和准备,同时将定王和永王分封到江南以屏番朝廷。

正月十八时,崇祯密谕当时的首辅大臣陈演,想让他提出来,可是陈演是反对南迁的一派,为了阻止南迁,故意把消息散播出去,引起大臣们的议论。既然南迁已经开始议论,李明睿所幸直接公开上疏阐明自己的南迁主张。

崇祯让大家迅速谈论李明睿的南迁主张,结果兵部给事中光时享上疏斥责为“邪说”,扬言“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坚决反对南迁,一派“正义凛然”、誓与京城共存亡的架势(京城被攻破后,他本人投降李自成,仍然担任兵部给事中,李自成兵败后,又投降南明弘光帝,后被马士英弹劾以大逆不道罪弃世)。

众臣争论不下,没有担当精神的崇祯害怕承担责任,不敢乾纲独断,南迁一事只好再次搁置。

到二月初,李自成大军攻占太原,之后连下宁武、大同,在三月初攻占宣府(今河北省西北的宣化县,控制进出京师要道,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离京师咫尺之遥。另一支大顺军李芳亮在二月时沿黄河北岸东进,和李自成形成南北夹击京师的战略态势。

二月底崇祯再次开会商讨南迁之事,结果大臣们支持李邦华的奏议,由太子监国南京,一开始崇祯是支持的,可后来又极力反对(担心唐肃宗灵武之事发生,而且太子监国自己仍然跑不了),赌气的说道:“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崇祯说这话的目的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想君王死社稷,而是希望大臣们支持李明睿的主张,让自己南迁的方案。没想到大臣们不鸟他,因为大臣们也担心,皇帝跑了会留下自己辅佐太子守京师,成为替死鬼,就算跟随崇祯南迁,以崇祯的性格,将来京师失守后,很容易拿自己代人受过。

所以,大臣们仍然坚持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气个半死:“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死活不同意太子南下。

过了几天,崇祯再次试探众臣,原先支持皇帝南迁的李明睿也改为支持李邦华太子南下监国的方案,光时享又站出来驳斥:“诸臣欲为灵武故事乎?”大臣们不敢再多说,崇祯再问战守之事,诸臣也都沉默不语。

崇祯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说完生气的拂袖而去。过了三天,南路大顺军已经抵达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再想南迁已经很难了,崇祯的蹉跎不决、优柔寡断,最终让自己真的只剩下“死社稷”这一条路可走了。

崇祯但凡有点儿担当精神,不怕别人批评,不死要面子,敢于乾坤独断,也就不会婆婆妈妈犹豫不决、活生生把自己给拖死,明朝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