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多言的人多灾,多欲的人多债,多畏的人多忧,多事的人多忙。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之中,

心念决定了行为和命运

。一个人有没有福,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口如瓶,言多必失

尽量少言,勿使口舌劳碌。事多败于多言,人多毁于口舌。做人,宁可不说,也不多说;宁可闭嘴,也不胡说。口舌之祸,往往是与人结仇的根源。守住惹是生非的嘴,少言寡语,是做人最高的修养,也是做善良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克制言辞、控制言语的箴言和典故。这些传统智慧反映了人们对言语的重视,并强调了言行的慎重。

控制言辞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修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守口如瓶的修养体现了内心的清净和沉稳。

人的内心状态会影响到外在行为和言语。如果一个人内心混乱不宁,那么他所发出的言辞往往也带有冲动和混乱的色彩。而当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嘴巴,少说无益的话,就意味着他内心清静和冷静。

守口如瓶有助于避免言过其实、激化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冲突都是由于言辞之间的争执而起。当人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嘴巴,轻易说出冲动的话语时,往往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口如瓶,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冷静,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提高自己言语的说服力与分量。

真正的禅理,都在无言中悟出。我们需要在静默中去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闭嘴不是懦弱,而是慈悲。

少欲知足,寡欲者安

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人绝大多数的痛苦,就是因为欲望在作祟。

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还想要,欲无止境,灾祸不断。少一些物质欲望,知足常乐,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真正快乐与幸福。

当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地位时,往往会引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不满和焦躁,会伴随人们始终,阻碍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当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对物质与名利有所克制,内心就会更容易得到宁静与和谐。这种内在的知足感,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的,给予人们更加深刻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往往会消耗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人们陷入琐碎和肤浅之中。

而当一个人懂得知足,减少过多的物质欲望,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内在修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少欲知足,更加重视内心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少欲知足,我们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内心满足与快乐,提升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

少欲知足不仅是一种美德与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和责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太执着于外在的相,就会被这个念头纠缠,生出畏惧,成了禁锢内心的深渊。

心中有了好恶,执着,畏惧,心就会偏。心不正,事就不顺。

心中有了好恶、执着和畏惧,会导致心灵偏离正道。

当我们过于依附于自己的喜好或者对事物的偏爱,将我们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特定的对象或目标上,就会使我们产生偏见和片面的观点。同时,一旦我们执着于某种欲望或执念,我们的心智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宽广地看待问题,容易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此外,畏惧心理也会使我们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无法积极应对挑战和改变。

当心智不正,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身边的事情也会不顺利起来。

为了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正义,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超越好恶和执着的心态。放下诸多的评判和要求,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学会放下执念,不固守自己的观念和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放下评判和执念,培养内心的宽容和接纳,我们能够维持内心的平衡。同时,我们也要勇敢面对恐惧,跳出舒适区,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心经》说: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要当心我们的心,保持正知正见,放下牵挂和负担。无畏成功失败,不惧风雨阴霾。无所求,自然就会无所不有!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人生最难做到,是把握分寸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