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的很多食品都离不开大豆,不管是豆奶、豆腐还是素食制品,也因此,我国对大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

但是有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大豆的起源国家,国内种植的大豆根本供不应求,我们只能靠进口来解决缺口。

去年中国进口了将近一亿吨大豆,占总需求的84%都是从国外买的,这个庞大的进口量,让中国蝉联了多年的“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称号。

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就种不出足够大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

近年来,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国内产量却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导致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高达9630万吨,比上年增长7.4%,占国内大豆总需求的约84%左右。

中国大豆产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被动局面,原因十分复杂,多方面因素都是导火索。

首先是大豆种植面积长期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就不断萎缩,从1996年的965万公顷下降到2019年的533万公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原因是农民为求高效和利润最大化,更倾向于种植像小麦、水稻等其他主粮作物。

其次,大豆科研与实践脱节严重,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断层,育种创新无法真正落地,难以大规模推广。

再加上我国大豆储备体系亟待完善,包装、防虫、物流等环节较为落后,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中国还面临着国际垄断企业的严峻挑战。

目前国际大豆贸易主要被美国的三大粮商企业所主导和控制,它们不仅掌控了本土大豆生产,还将手伸向了大豆出口大国巴西和阿根廷。

在它们的全球资源整合下,中国这个大豆进口大国实在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面对这些严峻困难,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以减轻对大豆进口的过度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亩产量过少

造成中国大豆单产较低、难以自给自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与主要大豆生产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据统计,近年中国大豆平均亩产量仅为美国的60%左右,与巴西相差也有近一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鲜明对比呢?

一方面,环境和耕作制度的差异是主因。

美国农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合大豆生长,再加上采取先进的精准农业技术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单产自然会更高。

而中国种植大豆的主产区多位于黄土高原等地,地形复杂、环境相对恶劣,而且多数为小农分散经营,很难实现机械化统一作业和规模化效应

另一方面,大豆种业发达与否也是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和种业公司在大豆育种和优良品种推广上下了大力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育种研发滞后自然造成了单产较低。

中国耕地极为有限,难以对大豆实行大规模集中种植。

2022年,中国全年大豆种植面积只有860万公顷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规模较小制约了单产水平的提升。

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也不利于大规模集中生产。

对此,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弥补差距,努力提高大豆单产。

从发展观点看,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良种选育,加强大豆科研投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将是大势所趋。

从生产实践看,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精准农业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中国大豆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发挥规模经营效应,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

令人看好的野生大豆

野生大豆作为大豆演化过程中的中间类型,在维护和丰富大豆种质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豆育种家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传资源。

据研究,野生大豆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年活性和适应性很强,具有耐旱、抗病虫害、耐盐碱等优良特性。

这些优良形状都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野生大豆在遗传基因层面发生了突变而形成的。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科研人员从野生大豆基因组中筛选出许多珍贵的基因资源,成功地将其转移到栽培大豆中,培育出了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同时,野生大豆本身就具备高蛋白、高油等营养优势,对改良栽培大豆的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对大豆育种研究的不断加大投入,前往各地实地考察和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工作越来越普遍。

多年来,中国已先后在东北、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建立起多个大豆种质资源圃,对野生大豆种质进行保种和扩繁。

而在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也陆续建立起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切实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

中国科研人员表示,今后将继续开展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收集工作,对已有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和分类,为未来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原始材料支持。

只有不断充实和完善大豆遗传基因库,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应对大豆挑战的措施

面对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中国正在多管齐下采取应对之策: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中国大豆行业正在加快品种培育步伐,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如东北豆种、黄豆等。

另外,一些种子企业也在大力扩大良种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效应。

中国开始重视将精准农业、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大豆生产,以实现降本增效。

比如在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就已开展无人机精准作业试点;同时也加速了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的研发进度。

中国已开放大豆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种业公司前来投资。

这无疑能加速中国大豆产业对外开放和国际接轨,通过合作学习,中国不仅能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还能引进优良种质资源。

一些大豆主产省份出台了优惠补贴政策,扶持当地农民发展大豆规模化种植。

同时,还在积极探索利用"万企兴万村"等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大豆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中国在美国之外,已从加拿大、乌克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大举进口大豆,以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对大豆替代品如椰子油的进口额也在增加。

像中粮、明宇农投等粮商已在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租赁或并购种植园。这种"走出去"模式,可以有效规避中国土地、劳动力等供给瓶颈的制约。

总结

纵观当前我国大豆发展现状,由于存在诸多结构性障碍,想在短期内实现绝对的自给自足恐怕难度仍然较大。

但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依然可以期待通过持续努力来基本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