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故宫》《故宫100》为代表的央视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呈现出精致而宏大的主题风格。央视团队在画面构图、景别、光影、色彩等各种素材的布局上,在镜头的选取与剪接上,都体现出相对应的喜好与偏向。

拍摄者决定了画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在画面中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地展现被摄对象的的方方面面。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写道:“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图是完成画面的重要环节。在纪录片中,构图的任务就是框定画面空间,并将被拍摄的主体、客体、环境有机地组织起来。它可以直观地向观众展示被摄对象所在的空间以及位置关系的变化。不同的构图形式会制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别具巧思的艺术性构图不仅能展现画面美感,还能明确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故宫宫殿的拍摄绝大多数都是居中拍摄,采用中央构图。对称的审美不仅蕴含在建筑形式上,也蕴含于拍摄的构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构图的画面结构显得平衡、对称,具有稳定感,用来拍摄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文物,能表现出稳重,庄严、肃穆的感觉。中央构图不仅能展现其全貌,表现其庄严宏伟的气派,也暗含方正规矩、天圆地方的理念。

除中央构图之外,创作者也偶尔会使用顶部构图与下方构图、黄金分割比构图等其他构图方式来拍摄具有特殊寓意的特殊场景。顶部构图的意思是把拍摄对象置于画面的顶部,会给人营造出一种权力、威望、和控制的感觉,拍摄景物能突显神圣权威高不可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拍摄太和殿时,通常将大殿放置在画面顶部,底部则是长长的汉白玉石阶,给人以仰之弥高的威严之感。下方构图则给人一种压迫、脆弱、无助的感觉,常用来比喻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比如《故宫》第一集中,宫殿被摆放在画面很低的位置,翻滚的乌云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面积,预示着将有重大的变故将要发。

还有最常用的是黄金分割法构图,即将画面均匀分割成九格,将被摄物体放在画面中心方格的四个交点,因为人看画面时的视点会最先放在这四个点上,能起到吸引视觉注意的作用,也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故宫》中拍摄的摆放于太和殿前的铜鹤雕塑就是采用的黄金分割构图。铜鹤的脚与身体被安排在右下角,脖颈与头部则向左上角呈对角线延伸,而作为景深虚化的栏杆、宫殿、蓝天则和谐有机地组织成一体。

除静态构图外,动态构图也很常见。一种情况是摄影机静止,被摄主体运动。比如当一扇大门被缓缓推开,入目所见是阳光笼罩下碧瓦朱墙的辉煌殿宇,给人一种秘密被揭开的豁然开朗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用动态的光影展现事件发展情况的好坏:静静伫立的城楼上空,流云时卷时舒,发展顺利之时,阳光正好,散落在廊柱子上的影子越来越短;发展不顺之时,日头渐隐,阴影一寸寸吞噬深宫。

又比如为了展示时光流逝的历史感,运用延时摄影的手法拍摄故宫角楼从白雪纷飞到绿叶丛生,再到楼前湖面结冰的过程。角楼是静态的,但周围的环境却在变迁,在保证画面美感的同时又发挥了镜头的叙事功能,展现时光匆匆,古今一瞬。这类型镜头在《故宫》中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情况,摄影经运动,主体静止,一般会在画面上出现两个以上的视觉主题,构图中心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故宫100》纪录片第八集《皇帝归宿》一集中有一个典型镜头,起幅是一棵大树,落幅则摇到了想要拍摄的宫殿上,这样处理产生了一种视觉引导的效果。

观众看到的起幅画面与解说内容并无联系之时,观众会引起好奇,会在心里期待接下来的画面,便能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动态构图中的画面造型元素——光影、景别、角度、位置、环境等无不在变化之中。这种表现形式并非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有一个逐步展示主体的过程,详尽地体现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景别是塑造画面空间、形成节奏变化的的重要形式。变化的景别带动视点的变化,使观众能从不同的视距、视角全方位地观看被摄对象,并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更为鲜明。

景别可粗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中,远景是最为常见的景别。因为远景通常用来展示大的空间,表现环境大的气势,特别适合表现一些古老建筑的宏伟壮观或是历史恢弘长卷的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主要用于景观拍摄上。几乎每部故宫为主角的纪录片都会有一个摇的远景,从右到左,从高处俯瞰整个故宫,突出其宏伟规模的气势。远景则和全景有些类似,都具有达到广阔空间感的效果。两者的区别在于镜头包含的画面有些收缩。

前者主要是把被拍摄对象完全地在画中呈现,再现其总体面积;后者通常是用来表现被拍摄对象的全身效果,只占据画面的绝大多数面积。央视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主题通常都是凸显悠久的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雄伟大气的历史建筑。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宫》非常喜爱用固定镜头的造型方式和长镜头的手法拍摄故宫的远景。远景的视野广阔,还能加强画面的纵深感,能直观地、鲜明地展现故宫建筑群宏大的规模、雄浑的气魄以及壮丽的美感。

NHK《故宫的至宝》在拍摄紫禁城时也具有相同的取向,多选择远景与长镜头。比如观众记忆中经典的“打开宫门”的长镜头就是《故宫的至宝》全片中的第一个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日本组合神思者创作的经典配乐《故宫的记忆》,朱红的宫门缓缓打开,观众跟随着第一人称视点的主观镜头,仿佛走进了尘封的旧日时光。这为后来的故宫题材纪录片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也奠定了拍摄的风格和基调。

央视版《故宫》也使用了相似的长镜头来塑造画面。特写景别的空间感极度压缩。人物特写通常摄取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画面,放大局部特征,记录人物的眼神、表情或动作细节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这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运用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物特写则主要表现被摄主体的细节特征,让观众能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美的冲击。在历史文纪录片中,景物特写镜头比较多。固定机位的特写镜头则集中运用于对建筑、文物的展示以及自然景观的拍摄上。

文物和建筑上华美的纹饰、精巧的结构,御花园中盛开的繁花、啁啾的鸟儿等等,都是特写的对象。一般来说在拍摄景物时,特写多用在远景和全景后。如此安排,既符合人观察事物的心理特征,又全方位的展示了所拍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极度压缩空间的特写,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近景与中景则主要用于专家、学者的人物采访上。两者分别摄取人物胸部以上和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

前者更具表现功能,后者则强调叙事感。近景的优势在于能更好地凸显人物,可以更完整、清晰地记录人物的长相、神态,使观众产生亲近感、交流感。当观众与被摄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进了,被摄人物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的信息则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较之近景,中景的视距更远,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中景镜头下的被摄人物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叙述者可以通过展示人物的所在空间、形体动作、行动路线推进故事的叙述。

央视拍摄的故宫纪录片多采用近景对专家进行采访拍摄,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角度也是创作手段之一,能够传达信息、表现情感和倾向。分为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摄高度指“将摄像机置于不同高度来拍摄景物,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高度)”,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三个角度。《故宫》一片中俯视镜头与仰视居多。

俯视故宫,产生自上而下、由高向低的鸟瞰效果,可以清晰地看到故宫全景,看到故宫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看到承担不同功能的殿宇在平面上的位置排列和区域分布。俯视角度可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受到视觉上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叙述上,俯视角度还表现出,再宏伟的建筑、再盛极一时的王朝,在历史的必然面前一样渺小。仰视角度的镜头则从低处往高处拍,常用来模拟普通百姓仰望真龙天子的卑微视角。

在影片中,常以天空作为背景,将威严耸立的宫殿放置于画面中上方,体现宫殿所象征的至高皇权。蒙太奇来源于法语中的建筑术语“montage”,本意为装配、组合、构成。在苏联的摄影家罗德钦科将照片拼贴的形式命名为“照相蒙太奇”之后,蒙太奇一词开始被借用于影视艺术,指代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技术、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同样来自苏联的两位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在整体的观念上,他们是一致的,即1+1=3。每一个镜头都是含义单一的素材,创作者根据创作目的将素材组织起来能够创造出超越原始素材内涵的新的含义。不同之处在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主张是“冲突”。普多夫金则更注重蒙太奇的“连接”。

前者认为两个镜头并置后能迸发出一种冲突与碰撞,产生新的概念或内涵。通过这种处理可以达到一种评价或议论,来表达一些意识形态的内容。“冲突”不仅是一种效果,更是一部影片结构的思维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者则认为通过分镜头的剪接来表现细节,能更好地服务于叙事。与“冲突”相比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局部来造成一个整体的感觉。区别于故事片,纪录片,尤其是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的蒙太奇剪辑更重视“连接”功能。

“注重通过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来叙述动作、事件的外部形态,着重于动作、形态的连贯性与流畅性。”而观众通过精简过的画面,能清晰地看到人物行动路线和观察事物的逻辑,或如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那样创造独特的、幻想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影片想要传递的主要内容与目的也不言自明了。比如《故宫100》有非常多的关于时空的蒙太奇剪辑。置身于同样的地点,上一个镜头是几千年前,下一个镜头就回到了现代。

叙述者通过蒙太奇剪辑在前后镜头之间人为地制造逻辑顺序与因果联系,建立起完整、顺畅的时空感。即使是相同的镜头,运用不同的顺序进行连接与组装,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与联想。镜头间的自由组合可以带来空间的幻觉,使画面空间的表现与转换变得广阔、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宫100》的最后一集《看见看不见》,运用蒙太奇与CG技术等手段将百十年前的文献资料画面与现实场景里的故宫重合了:相隔一世纪的两个男人,站在钦安殿同一个位置拍下了照片,一张黑白、一张彩色;午门前,既走过肆虐国土的外来侵略者,又驶过新中国时期自主打造的红旗牌汽车。

1900年拍摄照片上的太和殿、保和殿、交泰殿和21世纪的现实场景交错出现,湖面中人们的衣着从黑白的长袍马褂逐渐变成彩色的短袖热裤;太和殿门前的景象,从1900年照片中的荒草丛生,逐渐变成2012年人潮汹涌的现实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庆典上太监悠长的呼和传令之声与景区里告知游客的广播声向交叠……本片通过技术手段将观众所处的年代与泛黄的历史记忆牵连在一起,产生古今一瞬的艺术效果。空镜头一般指那些没有明确目的性和指向性的镜头,常用作煽情表意,烘托情绪。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有大量的空镜头或用来承上启下,展现艺术美感,缓冲叙事高潮,或用来营造历史悠远深邃的意境。一个艺术性的构图正好能让空镜头达到这样的效果,留白和黄金分割是常用的两种既塑造艺术美感又表达意境的构图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白,契合东方美学,能留给观众更多的选择权和思考空间,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营造意境最主要的手段。如在《故宫》第二集中,讲到李自成烧毁宫殿,画面配了一个由春季转为冬季飘雪的故宫角楼,大量的留白加上对称的线条,画面极具美感的同时,白雪皑皑烘托出萧瑟冷清的肃杀意境。

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自然景观被赋予象征意义,出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乌云压成、山雨欲来、硝烟遍地,都给人一种压迫感、紧张感,预示着灾祸、战乱、惊变,情况不容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落雨代表着阴郁伤感,落雪代表着清冷肃杀,流水潺潺是清新幽静,安静祥和;而花鸟鱼虫草木这些静物景观,则起到舒缓叙事高潮,或隐喻勃勃生机,心情惬意。这类空镜头有时并没有太多含义,却能增添观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