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家伙,这到底是在防谁攀比啊?

最近安徽淮北某小学“600块的防攀比鞋”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张学校发的调查问卷上,写着"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统一款式的校园健康运动”。

而这样做的理由是“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确保学生足部健康”。

一开始我以为“学校统一配备”的意思是免费发给学生,但这个问卷还说了,“费用由学生家长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个提议者有没有考虑过,这600块的鞋本身来说就已经形成攀比了呢?

更何况,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都能负担的起600一双的鞋子。

防止攀比这没问题,但是统一买600元的鞋子,有这个必要吗?

有人说,这直接成攀比鞋了。

还有人说,都穿600块的鞋了,还怕攀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知道安徽淮北当地的人均消费水平如何,但看大部分人反应来说600确实不算低了。

那这个600的定价标准又从何而来呢?

目前当地回应说,这只是为了调研家长需求采集数据,并不是强制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这件事没有被爆出来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其他地方出现的统一采购教育平板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学生用平板学习还不普遍,但有学校却强制学生购买低于市场配置的“天价平板”。

当时学校也说了不是强制购买。

但是,当学生家长试图从其他渠道购买同款平板时,却被告知此款已下架。

什么意思?

换句话说,就是只能通过学校购买。

这不就撕下了“自愿购买”的遮羞布?

最后也是在家长的反应下,这场打着“教育幌子”的割韭菜戏码才得以曝光。

而不止是这些,之前的预制菜、高价校服事件等变相强买强卖、价高等问题屡见不鲜。

只能说,资本在权力的运作之下,学校这片净土也沦为了某些人攫取利益的空间。

不得不说,在这种事上,家长和孩子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作为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而学生和家长几乎没有选择权。

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大部分对于学校发起的动议都不敢怠慢。

哪怕内心不情愿经济上难以承受,但为了孩子的面子和自尊,为了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也会默认同意。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份600元鞋子的调查报告前面还用“人大代表提议”背书。

不用想都知道,如果没人反映那么这件事大概率就会执行了。

“统一采购”往往就代表着垄断,更意味着腐败滋生。

而“腐败成本”从何而来?

最终不还是学生和家长身上吗?

既然这件事上了热搜了,那就趁机看看还有多少打着教育名义大行圈钱之道的行为存在吧。

希望敛财的“黑手”不要再伸向最童真、最淳朴的校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