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我第一次到焦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年被单位选派到焦作教育学院参加校长岗位培训。培训是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的。住室是双人间,有独立卫生间,没施齐全,整洁干净。学院虽地处市郊,规模也不大,但在从山区来的我们眼里却显得那么“高大上”。透过教室的窗户便能望见一片片的农田,望见田里劳作的农民。课间我们到校园后面的足球场看工人铺草皮,一卷卷的绿草从车上搬下再铺到地面。每天无论何时都能看到校园绿树下、草坪上或读书,或吹拉弹唱,或健身的学子们。一切都显得和谐美好。

星期天,几个人结伴到市内逛市场。学院门口坐路车,因为人多拥挤,刚上车没有站稳,踩到了前面一位年轻人的脚。我慌忙说对不起,年轻人回过头望着我,“那您再踩一下!”看着笑哈哈的年轻人,车上的人都大笑。

怀着美好的心情,我们游览了东方红广场,逛了广场北边的书店,偌大的图书室里摆满了书架,琳琅满目的图书让人目不睱接。那天,我们还到火车站转悠了一圈,并顺着站前路一直走到轮胎厂再原路返回,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遮天蔽日,弥漫着一种迷恋不已的气息。那时候,我常常羡慕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想不到那次焦作学习,竟让我和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世纪初,女儿和女婿怀揣梦想到焦作打拼,租住在理工大对门的城中村。他们添了孩子后,每年暑期我和老伴都要到那里帮他们带。一室一厅,客厅里放一张小床用布帘围着,晚上拉上是卧室,白天拉开是客厅,变戏法似的。

许是城中村紧邻理工大,租户多,商户多。逼窄的街道,拥挤的人流,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但邻居极好,房东是一对年轻夫妇,说话和气,待人真诚。同租一层的也是从外地来焦作打拼的一对年轻夫妇。没多长时间,老伴就和左邻右舍成了朋友,谈不完的家长里短。谁家做好吃的,也会相互分享。即使后来女儿搬到了新家,我们仍念念不忘,女儿曾和老伴专程到那里看望过那些邻居们。

夏天,每天中午我们常推着婴儿车到理工大校园躲避酷热。门卫的保安很有人情味,见我们推着孩子就放行了。在那里见识了真正的大学,面积大而且环境优雅。从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人广场,那一座座名人雕像,向人们讲述着理工大辉煌的历史,读着他们的简介,不由肃然起敬。湖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高楼绿树,小鱼穿梭其间嬉戏追逐。小山上杂树丛生,林木茂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林间延伸。推着孩子,累了可以坐在林中设置的小石凳上,听鸟鸣,观山景,享受难得的自然风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外甥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女儿们终于交了首付在天河岸边买了一套小居室。虽条件不好,但终归是有了自己的家。小外甥也被送到了焦东路小学。小学一至三年级在塔南路校区上,四至六年纪在焦东路上。

接送孩子我最喜欢走站前路,许是恋旧情节吧。早上骑车带着孩子,从小区北上到轮胎厂左拐进入站前路。那一棵棵高大的法桐许是人工修剪的缘故,枝杈向路中生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绿色长廊。沐浴着早晨的阳光,骑行于浓密的林荫道下,我时常想起早年在教育学院学习时游览站前路的情景。眼前的站前路,早已不是昔日的摸样,沿街是连绵的楼宇商厦,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参差错落,处处透着现代都市的气息。

送走学生,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天河公园。出小区过天河北路,沿人工修建的步道,一边散步,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那许是修渠开挖的土石堆成的小山,更像一道丘陵,沿河岸一直向东,丘陵的最高处与河水平行。步道沿山势蜿蜒而上,朱红色的路面,更像一条红色的绸缎在林间飘动。两旁是杂植的树木、花草。林下坡地全是铺植的绿草,犹如绿油油的足球场。我常常坐于林间的草坪上,打开手机备忘录专注于文章的修改和写作。星期天我也曾骑车沿天河北路到中原路,再沿天河南路返回。焦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建成了两岸四千余亩公园,因河水立交桥的自然隔断巧妙设计成了十二个不同主题的景点。虽走马观花,但还是被公园独特新颖的美而深深震撼了。

夏天,暮色四合,花灯初上,天河两岸,流光溢彩。附近小区的人大都喜欢到立交桥上观赏纳凉。河水犹如巨大的空调调节着温度,带走炎热,送来凉爽。或凭栏眺望,或搬只小凳,面河而坐,或铺张凉席,席地而卧,人们尽情享受河水送来的丝丝凉风。绿树、彩灯、雕塑的灯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如梦似幻。夜深了,仍有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随着女婿女儿事业的发展,他们买了新房,搬离了那里。但闲暇之余,我还时常喜欢骑着单车到天河公园走走看看。

因女儿一家住在焦作的缘故,每年我都要到焦作住一段时间。也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焦作人”,深深爱上了焦作这座城。焦作对于我是“家”,更是福地。近年来我在地方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都是在焦作完成的。国庆小长假,和女儿一家瞻仰了焦作著名的红色文化基地十二会村,我写了《十二会瞻仰记》。中秋节一家人在焦东路天河桥上赏月过节,我写了《在女儿家过中秋》。春天,和老伴沿翁涧河采挖蒲公英,我写了《蒲公英记》。修武发生疫情时,我正在女儿家,见证了焦作人民众志诚城抗击疫情的动人事迹,我写了《三月,山阳花儿开》。在焦作写的《柔软之心》,还获得了《宁骨塔作家》全国文学大赛短篇小说一等奖。

焦作,这座山青水秀的山城已深深扎根于心底,“流连忘返身心醉,已把他乡当故乡"了。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奎明,河南济源人,退休教师。喜欢清静独处,爱好音乐和阅读。偶尔信手涂鸦以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