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灯火通明。

彼时正值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视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周总理步入会议大厅之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向总理推荐了一人,总理当时就亲切地拉着这人的手,简单进行了询问,而后突然想到什么,又高兴地问道:“今年多大年龄了?”

“今年40岁。”对面的人如实回答,语气中却不难听出紧张,这是他初见周总理。

“好嘛,还是小伙子嘛,学森同志的年轻弟子满多的嘛!”总理一边风趣地说道,一边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对面的“小伙子”见状,原本高度绷紧的脑神经顿时放松下来,整个谈话氛围也变得异常松弛。

而这个“小伙子”便是孙家栋,我国日后的“卫星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时,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父亲是当地一所师范学校的校长,也正因如此,孙家栋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正规的教育,期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曾先后去到哈尔滨、营口。

1942年时,13岁的孙家栋就考入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

不过战争最终让孙家栋无处可读,只能回到了老家。

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一心求学的孙家栋又去到了锦州大学读“预科班”,不过没多久,辽沈战役打响,孙家栋的书没法读了。

就在这时,孙家栋却意外听说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的传闻,不甘于放弃学业的他当即动身,前往探听虚实,下决心撞撞运气。

彼时的哈工大,是由苏联人管理的。

更早在1920 年,白俄罗斯人进入东北,为运送东北矿产,加紧修建铁路,而修建铁路势必需要专门的人才,学校正是为培养此类人才而创建的。

和其他学校的四年学制不同,哈工大当时的学制是六年,所以孙家栋进入哈工大后,首先读了“预科”。

而“预科”所学内容,即为俄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哈工大的老师授课全部用的都是俄语,要想在哈工大真正学好课程,孙家栋必须苦练自己的俄语。

而由于俄语发音饶舌,语法繁杂,不禁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但是对孙家栋这个学习高手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理出了头绪,进入了状态,并最终搭建了令他终身受益的知识框架。

1950年,苏联正式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而孙家栋的命运也出现了第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因为学校晚饭加餐的一顿红烧肉,孙家栋改变了原本要去姐姐家吃饭的安排,留在了学校。

结果正赶上学校主管人员在饭堂向大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校挑人,有意者可自愿报名接受挑选。

孙家栋当时闻言,忍不住地激动,当晚,他就报了名,得到了批准,登上了开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

一夜之间,孙家栋从一个原本幼稚单纯的学生,变成了一名神采奕奕的军人。

进入四航校之后,孙家栋的俄文派上了用场,他在报到后,一面当起了苏联航空教练的授课翻译。

1951年时,全军选送300多名军人参加去苏联留学的考核,最终有30人被选送到了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而孙家栋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他由此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的公派留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