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私信和留言。

很大一部分都是:

“ 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玩手机上瘾,不爱学习,喜欢跟父母‘对着干’。

你让他向东,他非得往西,甚至有些孩子一回到家就进自己的房间锁上门,隔绝与父母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这类问题的孩子真的不少,家里若有个“叛逆”的孩子,生活从此便永无宁日。

你会被随时扰动又毫无办法,控制不住去愤怒、失望和崩溃,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时间。

孩子满身毛病,却不听父母的,不服管教!真是愁人。

作为家长,我们越来越看不懂孩子,越来越疑惑和焦虑,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该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其实,只要读懂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语言,再管教起来,真的是不难。

为帮助家长们破解这一困局,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聘专家李凤霞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孩子为何总和家长对着干》。希望通过李凤霞教授的分享,各位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养育方式有所体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催眠疗法:矫治各种不良习惯;改善病人情绪和睡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为孩子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而感到困扰。

然而,当我们深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会发现它们往往源于孩子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会和家长对着干,不愿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的

刚出生的婴儿因为能力有限,无法与家长产生对立;一岁左右的孩子没有形成自我意识,同样也不会和家长产生冲突。

当孩子步入两岁,尤其是三岁左右时,就会展现出“第一个反叛期”,这是因为他们开始进入行为上的独立期,渴望通过自我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迎来心理上的“断乳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在行为上希望追求独立,心理上更是渴望被看作为独立的个体,希望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孩子为什么会和家长“对着干”?

这种“对着干”的行为,其本质是孩子在争取个人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当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他们开始有能力行使这些权利时,如果家长仍然过度干涉,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可能就会表现出顶嘴、反抗、不服从等各种行为。

他们在用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是成长的必然过程。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和家长对立,而是他们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家长和孩子长期陷入这种权力之争,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无用能量,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他们可能会因此分心,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我曾经分享过一个个案:

有一个女孩,小时候特别乖巧,但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

到了初中,她就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包括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甚至怀孕流产。

在咨询过程中,女孩哭着告诉我说她的内心非常挣扎。她说:“我就得听他们的,我不听他们的就得挨打、挨骂。”

这是因为,在她五年级的时候,爸爸曾掐着她的脖子说,如果早知道她今天这样,出生时就该把她掐死。

这些话虽然是爸爸的气话,但却在女孩心中留下了特别深的伤痕。

尽管爸爸为了让她上高中,不惜卖掉房子支付高额的学费,但这些付出在女孩眼中却看不到。

她只记得爸爸曾经对她的语言暴力,最后让女孩产生了极端的想法。

虽然她没有抑郁,但她却选择用“毁掉”自己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庭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孩子放学后经常会被电视、手机或其它娱乐所吸引,拖拖拉拉不想写作业。

然而,家长却认为孩子应该先完成作业,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想让孩子接受和遵守。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些家长可能会通过劝说的方式让孩子先写作业,还有些家长可能会选择强硬的方式,强迫孩子写作业。

孩子可能会通过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磨蹭、故意写错等。而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就会直接和家长发生争执。

因为在孩子的心中,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忽视了,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

最后孩子可能会选择妥协,但内心却并不情愿,这种不情愿就会慢慢积累,在青春期时爆发出来。

当家长强硬地争夺控制权,孩子往往陷入压抑和不满,带着情绪学习,但内心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投入,显然更没有达到我们家长所期望的效果。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放下固有的权威姿态,才能避免陷入和孩子的权力斗争之中。

一旦深陷其中,孩子的精力就会更多地投入到和我们的对抗上,不能专注于成长和学习,从而放弃原本的目标。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定位:

① 我是谁?

② 我要什么?

③ 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④ 我要的和我做的一致吗?

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和定位,能够更加理性、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调整自己,而非直接干预孩子的一切。当我们过度干预孩子时,他们就会感到被束缚,从而产生反抗心理。

虽然我们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沟通方式的不当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为信任和理解的态度。

例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相信你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但我们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同时也能明白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引导他们做出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是想看一集电视后再做作业,还是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呢?”或者“你是想玩10分钟再开始写作业,还是直接开始写,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无论他们怎么选择,最终都会完成作业,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让孩子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至关重要。学习并非仅仅是将孩子固定在书桌前,真正的关键是效率。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适当休息,但也需要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确保他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第一,父母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之所以对孩子产生过多的担忧和焦虑,其实往往源于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感会让父母陷入对孩子过度控制的漩涡,试图通过掌握权力来消除内心的不安。

例如,有一位妈妈,她要求孩子放学后必须立刻回家,只要晚回家她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

实际上,这种恐慌源于她小时候和父母走失的经历,那段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因此,她把自己的恐惧和不安投射到了女儿身上,为她制定了严格的回家时间,一旦女儿没有按时回家,她就会感到极度焦虑。

对于这样的家长,内心的成长尤为重要。

需要回溯自己的原生家庭,去疗愈内心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摆脱过去的阴影,减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当我们能够以更加平和、理智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时,才能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第二,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比如:让孩子决定是先休息再开始做作业,还是选择先完成作业以后再享受自由时间。

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有了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完成作业是不可或缺的。

但这种选择却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参与感和自主权,他们会更加乐意去执行。

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的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绝对和强硬的态度。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请求时,通常会直接说“不行”。这样的回应虽然看似维护了家长的权威,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可能就会感到被忽视和压抑,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反抗和冲突。

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相处时,应当尽量避免采用极端的方式,而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但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坚守立场,没有商量的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多次和家长们强调:教育应该是温柔而坚定的。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明确不可以做的,一旦设定了界限,就不能轻易动摇。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要学会用商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他们也能拥有决策的权力。

这种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权利,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尽管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溢于言表,但关心的方式却有待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以更加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是真挚而温暖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和我们沟通,不会和我们“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