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兵涛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巴南分行

责任编辑|杨琪

编者按:

随着我国免签的“朋友圈”持续扩容,截至今年3月初,我国已与超过150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议。中外来往日益密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内普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而外籍来华人员多使用银行卡和现金等支付方式,支付习惯的差异,导致部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不便。打通支付服务难点堵点,便利境外来华人员在国内旅游、生活、投资等便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在分析境内外支付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境外来华人员支付现实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背景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占比下降,在一些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堵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造成“数字鸿沟”,老年人等群体依然偏好现金支付,感到不便。二是外籍来华人员对国内支付环境不习惯、不适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支付便利工作。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2024年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国办发〔2024〕10号),指出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打通支付堵点,推动支付为民,实现国内国际无缝对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提出六大主要任务优化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一是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二是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三是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四是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五是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六是持续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2月29日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会议指出,优化支付服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会议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支付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境内外支付差异原因

从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的演进来看,境内外支付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处在不同阶段的支付习惯,彼此有所差异导致的。

基于银行卡的消费首先在国外普及,特别是信用卡消费。西方国家的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好,刷卡消费成为固定的交易习惯。即使在今天,传统支付方式在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有80%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物。我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拥有银行征信信息的人群规模不够广泛,因而没有大规模普遍普及信用卡、银行卡消费。另一方面,我国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渗透,支付与物流服务普及的便利性也使得消费者消费习惯全面转向线上,一些没有银行征信信息的人群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享有支付、信贷等更多金融服务,因而也就自然而然跨越了卡消费这个阶段。

事实上,移动支付最早诞生于美国,最初是一个基于短信的自动售货机,这被认为是移动支付的雏形,后续美国诞生了第三方支付,PayPal推出了电子钱包服务,是移动支付的重要里程碑。另外,国外由于物流人工成本与时效、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购物习惯线上渗透率不是太高,再加之银行卡支付的高普及率,使得他们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需求刚性不高。中国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线下支付领域,发达国家的居民使用信用卡支付可以实现类似程度的便捷,因此,当地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比较大的阻力,需要更长的适应期。但是在中国,随着企业嗅到移动支付商机,快速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在移动互联网如电商、游戏等快速发展之下,这个市场迅速扩大,同时培养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目前,中国支付行业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稳健期,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到86%,居全球第一。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种“脱节”。

境外来华人员支付存在的挑战

国内外支付方式存在差异,大多数境外来华人员仍然习惯通过刷卡或者现金方式支付,而国内支持刷外卡的POS机普及率不够、现金找零不方便、适用移动支付有困难等,导致境外来华人员面临着“支付壁垒”。

外卡受理覆盖率有待提升。万事达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金额已达2019年同期的155%。虽然全球范围内消费韧性可观,但外籍人员在中国支付仍面临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等困难。根据2023年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调研,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可以“拍卡”商户的覆盖率不足三成;此外,境外来华人员的刷卡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领域,达到了近七成,在零售、餐饮和百货等领域,相关外卡消费有待加强。

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发现,由于疫情影响,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许多外卡POS机退出市场。上海全市范围内外籍游客出现频率高的商圈、地标中的401家商户开展的实地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外籍游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现金支付,但401家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POS机的仅有183家,占比45.39%,不足一半。

现金支付找零难。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国内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数越来越少,境外来华人员除了刷卡困难之外,现金使用也不方便。一是取现不方便。境外来华人员进入中国时,需要兑换一些人民币以应不时之需。但可以兑换外币的银行网点不多,不是每一家银行网点都能实现,有时需要跑多家银行才能成功兑换。此外,近些年来我国ATM机数量逐年减少(图1),且多数ATM机也不具备外卡取现功能,即使具备外卡取现也只能取百元大钞,没有小面额纸币。二是商户零钱配备不足。商户出于防范假币、找零麻烦等实际需求减少现金收取甚至不收现金,导致配备现金不多。境外来华人员在购买商品时,由于不会适用移动支付,有时会遇到想付现金,但商户没有足够的零钱可找的窘况。

图1 2014年至2023年我国ATM机数量(单位:万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至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移动支付使用有困难。对境外来华人员来说,适用移动支付并非易事,满大街可见的支付二维码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外国人使用移动支付的最大痛点在于实名认证问题,因为境外来华人员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上传个人信息比较慎重,对实名认证环节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7月,某些第三方支付App相继支持绑定境外银行卡,但外卡内绑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使用外卡内绑服务,用户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单笔交易金额不超过200元人民币的,免收手续费。单笔交易金额超过200元人民币的,收取3%的手续费。二是会出现绑卡不成功的情况,因要对接几万家外国银行,每家银行的风控都不一样,需要一一去对接。三是目前很多应用没有英文版,比如进入一些景点需要提前预约,但没有英文小程序。

优化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的建议

为更好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的工作思路,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国内支付服务水平,打通境外来华人员支付堵点难点,实现国内国际无缝对接。

切实改善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行联合当地商务、文化和旅游、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涉外场所及重点商户保留建立人工窗口等软硬件设施,新增或改造银行卡受理POS机具,引导重点商户积极受理境外银行卡,不断提高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面。指导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快推进境外银行卡受理设备软硬件改造,统筹考虑推动非接触式支付发展。同时,对于商户新增或升级POS等机具产生的设备安装、管理及维护等费用,积极争取财政补助或由银行进行减免,减轻商户经营成本,提高商户受理境外银行卡积极性。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应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积极与Visa、万事达卡、美国运通、JCB和Diners Club等主要国际卡组织协商,推动降低交易费率,以减少商户受理成本。加大与政府部门沟通力度,争取将相关市场主体境外银行卡受理情况纳入各自领域服务质量考核评价、营商环境评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范围。

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坚持现金兜底定位,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保障现金支付,引导经营主体特别是交通、购物、餐饮、文娱、旅游、住宿等民生、涉外领域主体,公开承诺可收取现金,做好零钱备付,满足现金使用需求,提升日常消费领域现金收付能力。一是指导银行主动推出标准化、多样化的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产品,针对客户特殊需求定制“零钱包”,必要时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多样化现金使用需求。二是持续开展ATM银行卡受理改造,张贴统一标识,支持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境内外银行卡支取人民币现金。三是指导银行优化外币兑换服务,打造示范网点,建立“绿色通道”,着力提升外籍来华人员外汇服务体验。加大外币兑换服务供给,增加可兑换的外币币种,推动在外籍来华人员入境较集中的机场、港口等口岸地区和入住较多的酒店等增设外币兑换机构和设施,增加可兑换的外币币种,实现银行网点、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外币代兑机构、自助兑换机等不同业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加强外币兑换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外币兑换业务办理水平。四是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依法加大处罚和公示力度,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

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要加强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完善移动支付服务,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产品功能,扩大受理范围,提升移动支付各环节的友好度和便利性。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开户服务流程,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统筹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中国银联等支付服务主体要持续优化“外卡内绑”“外包内用”和“旅行通卡”等支付产品,优化绑外卡业务的操作和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外籍人员的操作体验,充分考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需求,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数字货币研究所要创新研发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支持与“食、住、行、游、购、娱、医”等消费密切关联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化外籍来华人员线上、线下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