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中,刮码商品因其低廉的价格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在这诱人的价格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法律隐患。

刮码商品,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被人为刮去或涂改了原有条形码、二维码等识别信息的商品。这些商品往往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看似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实际上却可能涉及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

首先,刮码商品可能侵犯了商品原生产厂商的知识产权。商品上的条形码、二维码等识别信息不仅是商品的身份证,也是生产厂商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刮去这些识别信息,就相当于剥夺了生产厂商对自己产品的合法权利,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

其次,刮码商品往往存在质量问题。由于这些商品被人为处理过,其来源和质量都难以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刮码商品时,往往无法得知其真实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重要信息,一旦购买到过期、变质的商品,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刮码商品还可能涉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逃避税收监管,故意将商品上的识别信息刮去或涂改,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对商品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