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现代,关于读书这个话题,每个阶层的人都认为读书很重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现代社会发现一个现象:寒窗苦读了十几年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却干着社会基础性流水线的工作。

甚至16-24岁的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十个人里就有七个人没能正常就业。就连研究生也在送外卖。

这让人不禁感叹:“现代社会下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时隔多年,让我们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会知道为什么如此努力读书的人,也会沦落为社会的底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那是在一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很多人拼搏一辈子就是为了考取功名。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他年轻时将自己的时间都用在考取功名上,一辈子拼搏到老了,结果连秀才他都没有考中。

他没考上之后堕落了,每天晃晃悠悠不干正事。

他是酒馆里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的人,那个长衫又破又旧,有好几个年头了,他即使已经穷的不成样子,依然穿着长衫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在他说话的时候之乎者也不离口,在酒馆里显得非常格格不入。

这样看来人们嘲笑他也是理所当然的。

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是有自己的傲气,然而面对众人的嘲笑他又无力反驳。

孔乙己渴望与人平等交流但却没人能看得起他,即使店里最小的伙计也对他满脸不屑。

孔乙己他连秀才都没有考过,越过越穷,在他穷困潦倒时干了偷盗的事情最终被人打断了腿。

当掌柜再次在酒馆里看见他时,他满脸沧桑,满手泥巴的用手支撑的走过来要一壶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柜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

孔乙己这个读书人试图为自己辩解:“没有偷东西,是我自己不小心跌倒的。”

人们不留情的嘲笑着,喝完酒的他落寞的离去了。

他感叹命运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

孔乙己欠的十几文钱最终也没有能力去归还。

最终他去了哪也没有人知道。

脱不下的“长衫”到底是什么

孔乙己文学爆火,央视网流传着这句话:“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进入不了上层社会,又不愿意融入底层人民的生活,最终落得被人嘲讽得对象。

这和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很相似,他们不愿意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进厂也不甘心,造成大批的人在家啃老的现状,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意接受月薪两三千的工作。

大批的人开始埋怨社会的不公。出现“躺平”热潮。

如果大家换一种思维,从零开始做起,再慢慢厚积薄发,结果就会很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需要我们减去一些心高气傲。

曾有一位思想家说过:“真正的幸福不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而是尽可能少地减少。”

高配的人生,就要懂得去做减法。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不要总觉得自己能干很多事情,比如在学校时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出来社会并不一定比成绩差的学生厉害。在学生和职场人转换时,最好多做一些减法。

你的欲望越小,就越容易的得到满足。

放下过去的纠结,在当今物质世界中,我们很容易被过高的物质欲望所迷惑,追求无尽的欲望。

但是,过度的物质追求只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空虚。

当我们学会将物质欲望降至最低点,只保留最重要的,比如对于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足,要自己能养活的起自己。

只有当我们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对于当代毕业生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吃穿能自己支付不再向家里索取。再慢慢地努力奋斗。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得太高反而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断的在家消耗自己才是对人生的不负责。

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后躺平的现象频繁出现,他们不愿意做减法,只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加法。所以慢慢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

我们应该拒绝焦虑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职场压力给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当下的招聘市场学历贬值的情况非常常见,往往寒霜苦读了很多年只拿了一点的工资让很多年轻人很消极,年轻人买车买房的压力比较大。

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物价越来越高,工资却并不上涨,年轻人越来越焦虑。

面对压力,我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感到压力的时候,理智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要为了这件事耿耿于怀自我消极呢?

换个角度调整自己的心理认知,你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没有什么值得去消极的了。

现代社会“精神内耗”现象很严重,这也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表现。

工作上遇到一些坎坷会受到领导的质疑,这时候我们需要放平心态。

放过自己,自己并不能做到完美,而要逐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停止苛求完美

网上范进中举的故事很火,他从十几岁一直考到了五十多岁,虽然最后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中举,但也浪费了好多年华。

当代人年轻人在家“新型啃老”现象,最近几年频出不穷。

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许多人选择考研考公。

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很多人一考考三四年之久,这不仅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也让家庭的压力增加。

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向前考却没有明确规划。

很多同学其实可以边备考边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经济独立,不要苛求于考公考编。即使最终没有考上,那么这几年也增加了不少工作经验。

其实学生有自己决定的目标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不要死板的苛求于他。

一个人的学历并不能吃一辈子,即使是在工作中需要我们学习的也有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读书是知识的输入,而社会需要的是实践。

读书时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读书时要求的仅仅是把书上的只是学好,把这篇东西背过,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而社会不仅要求技术,还要求怎么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学电脑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里老师会把需要做的素材发给你,让你按照要求格式拼接好就可以。

在工作中,客户不会给你具体模板,是要你主动的设计出符合客户心中需求的样子。

所以进入社会要从读书人的思维跳出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读书人的思维就是学习考试,工作中是怎么做才能满足老板和客户的需求。

要正确的把读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重心放在实践和应用上面,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

学会与时俱进

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封建社会时运用的八当八股文取消后,他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依然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说话摇头晃脑,阴阳怪气,思想和思维还停留在之前,与众人不一致不合群,所以引来大家的嘲笑。

而作为当代读书人,我们不可死读书,成为书呆子,而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比如当下研究生也在送外卖的社会话题,就是因为学习过程中太死板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和学以致用。

«——【·结语·】——»

读书时和社会生活是两个不同的环境,其中千差万别。

校园生活有校园生活的归路,社会生活有社会生活的规律。

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试图与环境去抗衡,而应该适应规律。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孔乙己抱怨封建背景下的不公,依旧穿着长衫,不去适应社会,自己把自己封住了。

如果当时的他愿意脱下他那破旧的长衫,会不会就有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