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是人生课题中无法避免的一课。

无论是与朋友、亲人,还是伴侣,我们终究会面临不得不分别的时刻。

临别时刻,心中难免有些心碎,有些愁绪,有些不舍,有些话我们难以言语。

难以言语,不是缺乏情感、冷漠无情,而是那份感情太浓烈、深沉。

我们害怕,一旦开口,那些话语就像断线的风筝,飘向远方,再也无法挽回。

当下,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友人共诉衷肠。而古人的离别别有一番滋味。

与友人在渡口畅谈许久,游客走了一波又一波,终须一别,王维最后举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在和友人告别,更是和友人说,今日一别,知己又少一人。

而王勃更为豁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是知己,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心也始终紧紧相连。离别只是暂时的,重逢才是永恒。

与二王不同,李白的“愁”并不伤感,他把思念寄予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路途遥远,道路艰险,希望明月能代我陪伴他,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与众人不同,高适陈词激昂,即使离别,也是豁达自信爆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下之大,总有人会欣赏和认同我们,因此不用担心。

这种自信和豪情,让人深感振奋。因为这两句,我们熟识《别董大》。

唐人习惯用家中排行称呼友人,董大就是家中老大。董大究竟是谁,已无法考证,不管他是董令望、又或是琴师董庭兰也罢,我们不必深纠,这都不影响我们读诗。

高适,《后唐书》评: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一生,足够传奇,前半生跌跌撞撞,蹉跎半生,后半生强势逆袭。

但写《别董大》时,高适还在四处流浪,漂泊无依。

天宝初年,大唐鼎盛,万国来朝,大唐长安乃至整个李唐内外,一片繁荣祥和。

高适虽将门出身,有浑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文坛上有无法超越的李白、王维、王之涣等人,边塞之地,胡人将领恪尽职守。

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生活潦倒。与偶像李白、杜甫同游梁宋之后,他选择在宋州暂时安定下来,农耕樵读,以待时机。

天宝六年春,朝中发生大变动,房琯被贬离京城。董大也随之离开。

与友在寒风中把酒言欢,今夕一次别,重返是何日?高适挥毫泼墨,写下《别董大二首》,这是在安慰友人,也是回顾自己人生。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二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粗看其二更像是第一首。

六翮 ( liù hé),鸟翅膀上的大羽毛。比喻有非凡才智。

飘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彷徨迷茫。

其二中,高适道出自己经历,离开长安洛阳已有十余年,回顾前半生,如同无依无靠的飞鸟,四处奔波难觅栖息地,穷途末路,生活是潦倒是彷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混成这样,身为大丈夫,谁不流泪、谁又甘心屈与贫贱?如今异地重逢,囊中羞涩,甚至连一杯薄酒的钱都没有。

读到此处,我们或许会奇怪,盛唐时竟然也有如此落魄的文人?

但转念一想,就明白了。

那个时代,媒体不如今天发达,变现途径很少。

像高适这样名气不大的文人,想要通过写诗变现几乎不可能,名气不大,没有人找他写墓志铭;名气不大,没人找他写诗;名气不大,家底薄弱,没有人找他做官。

混成这样,怎能不愁?愁,但凡有点出路,也不至于,连酒钱都付不起。

但是,高适对他很有信心,他预计到董大将来一定能够成名于世。

《别董大•其一》就是临别赠言,一扫离别的哀怨,是一剂强心针。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更能给人实实在在的宽慰。

那时,落日余晖洒在黄云之上,大地一片苍茫。北风凛冽,卷起鹅毛大雪,天空中只有零星的孤雁在寒云中穿梭。

荒凉的景,游子沦落至此,无人问津,岂能不悲。内心积郁,虽不涉人事,却已置人于风雪之中。

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的景,却有不平凡的境。这份凄凉、孤独,更凸显高适的坚韧不屈。

我知故人。短暂重逢后又是别离。

但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在为董大打气,也是在鼓励自己。

前路漫漫,一切未知,不要忧愁未来,不要担心知己难觅。董大你的才华与名声早已传遍天下,谁人不识呢?

多么直白,多么响亮,又多么有力!董大,举起盏,喝杯薄酒,将心中郁闷与不快一饮而尽。

今天的挫折与困难,都是为了明天更好成长。

于是,高适讲起自己的经历,也就是《别董大•其二》,这么看,是不是很合理。

而后,高适讲起自己的经历,也就是《别董大•其二》。这两首诗相互呼应,前者鼓励安慰朋友,后者回顾往事自励。相互补充,有朋友间的真情实意,又鼓励人心。

这样来看,《别董大》二组,顺序不可颠倒。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高适遇到哥舒翰,收复吐蕃,平定河东、京洛,成了整个唐朝唯一封了侯的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