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的舲舫乡洮水村里,谭余保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位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1899年出生的他,尽管只有短短三年的学习经历,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后来的岁月中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定信念。

1908年,谭余保进入了小学,可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在三年后辍学回家。在田间劳作之余,他还学习了舞狮子,这成了他少年时代少有的乐趣。

1926年的一个夏日,洮水乡迎来了中共地下党人,他们在这里启动了农民运动。当时已经27岁的谭余保被革命的火种所点燃,他积极参与其中,不久后便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不幸的是,谭余保加入党组织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便爆发了。原本看似即将胜利的大革命突然急转直下,失败的阴影笼罩了革命者的心头。谭余保面临的局势日渐严峻,他成了国民党首要通缉的对象,被贴上了“暴徒”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处境凶险,谭余保并未有一丝退缩。他在东躲西藏的同时,持续与敌人进行斗争。1927年12月,他追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继续参与革命活动。1929年,他从秘密的地下党员身份转变为公开活动,担任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以及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到了1932年,东北的抗日队伍与侵华日军已交锋无数。然而国内局势并未因此好转,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导致井冈山苏区屡遭国民党的围剿。

就在那年,洮水村遭到了国民党空军的轰炸。谭余保的家园变成了废墟,只有他的小女儿小木兰幸存。当轰炸机的声音消失后,才8岁的小木兰从废墟中爬出来,她无助地哭喊着家人的名字,但无人应答。夜幕降临时,一个幸存的老爷爷回到村子,发现了泣不成声的小木兰。

小木兰对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原因一无所知,但村里的长辈们都明白。老爷爷告诉她,谭余保在永新县担任共产党的高官,正努力为苦难中的人们争取自由和权利。他鼓励小木兰传达给父亲一句话:“早日打回来,为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解放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岁的木兰面对了生活的一次巨大转变。她的家乡被战争的阴影笼罩,而她唯一的依靠,父亲谭余保,据说在远方的永新县担任小官。当一个年迈的邻居承诺将会照顾好木兰的家人遗体时,这个小女孩决定踏上寻找父亲的旅程。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木兰必须边走边问路,靠喝井水和乞讨解决渴饿。尽管路途艰险,但木兰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两个月的跋涉,终于抵达了永新县城。

永新县城繁华异常,人来人往,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小村庄的小女孩来说,这里几乎是另一个世界。木兰初到这里,无从下手,只能在市集和街道上徘徊,希望能从人群中辨认出父亲的面孔。

就在木兰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她无意间听到市集一角有人提起她父亲的名字。她顺着声音走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几个人激烈地讨论。木兰心中一动,忍不住向前跑去,大声喊着:“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中年男子一愣,随即低头看向呼喊的来源。当他看清楚那张因泥土和尘埃而显得有些模糊的小脸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认识的光芒。那是他多年未见的女儿,木兰。

谭余保急忙把木兰抱起来,紧紧拥抱。他询问木兰为何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祖父母和母亲的情况。木兰泪流满面,讲述了家乡的不幸和自己的决定。

了解到这一切后,谭余保心中五味杂陈。他决定带木兰回到自己的住所,同时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年幼的生命,不让她再受到任何伤害。但命运的轨迹总是难以预料,红军的长征和游击战争的号角很快就将他们卷入了新的征程。

在1937年的中国,全面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此时国共两党也暂时放下前嫌,结成第二次统一战线。谭余保,一名红军的中级指挥官,被派往湖南攸县与国民党的地方官员协商联合抗日事宜。在那里,他意外地与洪宗扬相识,一位曾经的黄埔军校同学,他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曲折。

洪宗扬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是周恩来等人介绍他了解并加入共产党的。在北伐战争中表现英勇,获得了不少荣誉,被任命为攸县人民自卫军总队长。然而,1927年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和随后的长沙“马日事变”令他深感失望,不仅使他被捕,虽后被释放,但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离开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的日子里,洪宗扬在地方势力的推荐下,担任了湘东“铲共”义勇队总队长,但他始终保持着救国救民的本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了国民军谈判官员中第一位执行抗日协议的将领,释放了多名共产党员,并亲自确保他们安全返回新四军。

这期间,木兰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洪宗扬的生活中。原来,多年前木兰在与父亲走散后,被洪宗扬救助,并成为了他的义女。这段时间里,木兰在洪宗扬的庇护下平安成长,直到得知父亲仍然在世,她才得以与父亲重聚。

这些故事,都是木兰在后来的岁月中向周围的人讲述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洪宗扬因为他对木兰的保护和他在抗战中的表现,最终被免除了死刑,改判监禁,并在1975年获得特赦。

晚年的谭木兰对这段历史感慨良多,她曾这样说:“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那时候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战。洪宗扬将军虽然曾是敌对的一方,但他的本心始终未变,那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洪宗扬案件时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一点:“洪宗扬是黄埔二期生,了解他的背景之后,决定刀下留人,另行处理。” 这句话成为了后来人们评价这段历史的关键一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