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集体授衔。这次授衔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同样作为解放军主力部队,三野16个军长中一位上将都没有,而四野18个军长中有7位上将。并且总体来看,四野军长们的军衔也普遍比三野要高,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三野这16位军长的资历。

这里所说的16位军长,指的是三野建立时的首任军长,不是1955年授衔时的军长。此后这些将领的职务又有所变动,1955年的时候不一定是军长了。

我们按军衔从低往高说,首先是三位没有被评定军衔的军长:何基沣、张克侠、吴化文。

何基沣和张克侠其实都是地下党员,在解放战争前就已经入党。只不过他们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中,明面上一直是国民党军官。直到1948年,两人才率领国民党军起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化文则比较特殊,他曾是国民党军,抗战时投靠日军,还参与过“扫荡”,进攻八路军,抗战胜利后他又投靠国民党。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吴化文才阵前起义,加入解放军,不过他的起义确实对济南战役的胜利十分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三野的这三位军长都是从国民党那边起义过来的,不过这并非三人没有军衔的主要原因。他们之所以没有军衔,主要还是因为建国后他们都离开军队,转业去干地方工作了。根据当时的规定,已经不在军中的人,即便曾经为军队作出过贡献,原则上也不授予军衔,比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也都没有军衔。

接着再说被评为少将的三位军长,他们分别是朱绍清、胡炳云和谢振华。

朱绍清曾担任28军军长,他1928年加入红军,1930年入党,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新四军中担任营长,抗战胜利后任山东野战军二纵队四旅旅长。

朱绍清参加过的战役不少,从红军时期的反“围剿”和长征,到抗战时期的游击作战,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但也可以看出,朱绍清的级别一直都比较低,解放战争爆发后也只是旅长,因此资历算比较浅的,被评为少将也正常。

而胡炳云、谢振华的情况也和朱绍清相似,胡炳云在全面抗战之初也只是担任营长,抗战胜利后担任苏中军区第二旅旅长。谢振华长期担任团政委,抗战胜利后担任旅政委。虽然他们参加的战役也不少,但在军中的级别都相对较低,因此也被评为少将。

最后是十位被评为中将的军长,分别是王必成、聂凤智、陶勇、刘飞、滕海清、孙继先、成钧、张仁初、周志坚和谭希林。可以看出,中将是三野军长们的最高军衔,也是占比最大的军衔。

这其中大部分人没能评上上将的原因和之前相似,都是级别不高,资历不够,抗战时期也普遍只是团级干部,达不到授予上将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没有贡献,只是军衔总是有高下的,而评定依据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资历。毕竟各路野战军里老红军都很多,如果都等量齐观的话,那不就人人都是上将了嘛。

不过,也有人为陶勇和王必成鸣不平,认为以他们的级别和资历,其实完全可以评为上将。的确,陶勇和王必成都是老资历了,部分上将的资历也和他们也差不多。理论上陶勇和王必成都达到了评上将的标准,但最后都没有评上,王必成还感到有些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能是因为王必成红军时期的级别相对较低,而陶勇抗战时期的级别较低,抗战之初只是副团长。考虑到和他们类似资历的将领也有些被评为中将的,因此也不能说不给他们评上将就不合理。

至此,三野没有军长评为上将的原因就基本明确了,不是因为他们战功不如四野,因为大多数将领的级别和资历确实不太够。

反观四野,当时为了将东北这块重要区域掌控在手中,中央可是将大量精锐都调到了东北,其中就包括山东、苏中等根据地的不少“老底子”。华东军区参谋王德就曾回忆说,当时山东被调走了9万多人,其中包含大批军政干部和部队基干力量。

事实上,由于被调走了太多精锐,三野前身——华野的战斗力还一度下滑,导致1946年的许多战役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也可以看出四野本身有多强的骨干力量了。因此,四野的军长们军衔普遍比三野的要高,还出了7位上将,也就是很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