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伴随着螺旋桨的飞速运转,在单寺新村辖区上空,一双“天眼”正在进行环保巡查。5月8日,工作人员王世豪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在空中来回盘旋,道路沟渠、村庄院落、田间地头等情况在显示器上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秸秆焚烧、散乱污等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隐蔽性强、源头发现难等原因,一直是乡镇环保部门监管的难点。为此,秦皇台乡结合数字乡村建设,购置了11架无人机用于基层社会治理,自主培训飞手并成立了乡级“无人机应急分队”,不断探索无人机运用的新场景,用科技赋能,巧用智能“小工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这也是该乡继智慧广播、数字治理、数字农业等,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又一数字化应用场景。

“有了无人机的加持,相当于增加了‘天眼’网格员,对辖区内河道治理、道路交通、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都能‘一屏掌握’,在巡查的同时还能进行拍照取证,不仅降低了人力投入,而且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秦皇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国亮表示。

王世豪说:“对于平时难以巡查到的、容易忽视的闲置院落、废弃厂房和环境卫生死角,利用无人机都能看到,然后拍照定位并及时进行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企业的监管中,相对于常规巡查执法方式,使用无人机不受现场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迅速定位,实现了执法监督从地面向空中、从视线内向超视距的突破,让巡查具有良好的突击性和隐蔽性,实现了精准和科学执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村入村口有垃圾,请尽快到现场进行处置。”乡环卫办范延涛一边操作着无人机一边与村干部交流。

“现在只需10多分钟左右,便可完成一个村的‘空中巡查’,一些平时巡查难以到达的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容易忽视的卫生死角也变得清晰可见。”范延涛赞不绝口。

感受到无人机带来的工作“便利”的还有水利站站长张利滨。“在日常巡河检查中,一些人、车难以到达的河道常常成为‘遗忘的角落’,现在有了无人机,实现了巡查无死角,极大地提高了巡查的效率和质量。”张利滨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在做,“天”上看。如今,在秦皇台乡,无人机已化身为“巡河员”“应急员”“监管员”,综合运用在了防火、执法、环保、巡河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以防为先”“治未病”的目标,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无人机超常规视角、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特点,积极探索无人机实战应用新场景,通过‘无人机+乡村治理’,及时解决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用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秦皇台乡党委书记张硕表示。

记者 齐国利 通讯员 张志刚